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38年党龄的他讲述戚机厂的红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6-23  来源: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浏览次数: 字号:【

1926年7月,北伐革命军挥师北上,势如破竹。中共上海区委根据这一有利形势,决定在上海举行工人武装起义,配合北伐军占领上海。1926—1927年,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吴淞机厂(戚机厂前身)工人孙津川等和全上海工人一起,写下了中国工人斗争史和铁路工人运动史上的光辉一页。

一家三代都是戚机厂工人

张汉明今年70岁,是一位有着38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戚机厂一名退休职工。他说,他和戚机厂的缘分要从父亲说起。

1936年,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为保护吴淞机厂(戚机厂前身)劳动成果,厂址从上海迁入常州戚墅堰,从此便有了戚机厂。张汉明的父亲作为第一代工人,参与了浩大的迁厂工程。就这样,老家在上海吴淞的张汉明,幼时经常跟着父亲乘坐火车穿梭在上海和常州两地。

看到吴淞铁路沿线的许多碉堡和钢筋水泥,父亲告诉他那是战争留下的沧桑。后来,他便常去博物馆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张汉明还喜欢听父亲讲述革命故事,有时候他会用小本子随手记录下来,形成了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料。

1975年,张汉明作为第一批工农兵学员进入戚机厂工作,也像父亲一样成为戚机厂的一名工人。张汉明告诉记者,现在的戚机厂里有不少当年从上海过来的工人后代,他们都在常州扎了根。“再后来,我儿子又到戚机厂工作,当上了工程师。所以说,我们一家三代是戚机厂人。”张汉明说,因为对戚机厂感情很深,所以对戚机厂的发展,尤其对那段红色历史非常留心,也非常了解。

  精心准备,我党酝酿吴淞机厂工人起义

“戚机厂的前身是上海黄浦江畔的吴淞机厂,讲戚机厂的历史,首先要讲工人的历史。讲工人的历史,就要讲共产党如何在工人运动中发展的历史,一切都要从当年的吴淞机厂工人运动说起。”张汉明说。

1925年,中共吴淞机厂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由孙津川任党支部书记。1926年10月,上海工人举行第一次武装起义。

吴淞机厂工人和吴淞永安二厂、中国铁工厂等工厂工友一起罢工,但很快被吴淞要塞司令部和吴淞镇东、西警察署的反动军警镇压下去。

1927年2月,北伐军占领杭州、嘉兴,军阀孙传芳部节节败退。为配合北伐军的胜利进军,中共上海区委决定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2月22日,上海工人统一行动,罢工人数达36万人,但因计划泄露,北伐军停止前进,起义又一次被敌人镇压。

为吸取前两次起义失败教训,夺取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便于在起义中统一指挥和行动,中共上海区委把全市工会划分为22个产业总工会,铁路为第9产业总工会,由孙津川负责领导。

3月初,吴淞机厂工人在党的领导下,率先罢工。在他们的带动下,罢工的铁路工人达1000余人。其间,以吴淞机厂工人为骨干的上海地区铁路工人积极行动起来,投入起义前的战斗准备。

暗夜明灯,齐心协力夺取胜利

1927年3月21日,起义军占领上海近郊的龙华。除租界外,全上海共划分为7个作战区域:南市、虹口、浦东、吴淞、沪东、沪西和闸北。

南市起义是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重要战斗。当天下午,孙津川率领以吴淞机厂工人为骨干的200余名铁路工人纠察队员,先到南码头集中,然后分兵袭击大东门外关桥南面的第一区警察署,夺得10余支枪械。另一部分铁路工人纠察队机智地写了一纸缴枪命令,盖上自刻的“便衣军司令部”印章,来到一个警察分署,警察们信以为真,乖乖地缴了枪。

在南市起义中,吴淞机厂工人表现勇敢顽强。大队长孙津川的礼帽被子弹打了一个洞,中队长周长福左臂负伤,工人纠察队员仇启昌右脚“挂彩”仍坚持战斗……由于各路工人纠察队的英勇作战,4小时内就取得了胜利。

随后,孙津川立即组织纠察队交通班准备抢修铁路、整修机车。下午4时,吴淞机厂司机赵刚扬等到南站机车房开出一台机车,200多名铁路工人纠察队员在机车上插上红旗,分乘5节客车驶往龙华,欢迎北伐军。22日下午,孙津川亲率交通班成员,由南站乘专车至徐家汇、麦根路等处修路,使北伐军顺利开进上海。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最终夺取了胜利,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工人武装起义成功的典范。这场战役中,以孙津川为代表的吴淞机厂工人成为上海地区铁路工人中的一支中坚力量。

不幸的是,1928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审查委员、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的孙津川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纪念碑和雕像,成为那段红色历史的见证

1936年,吴淞机厂从上海迁入常州戚墅堰。1949年2月,戚机厂工人发动了“反饥饿,求生存”的二月大罢工,这是常州历史上重要的工人运动,一度中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交通命脉京沪、京杭两线,鼓舞了人民群众与敌人作斗争的信心。

       1960年,为了号召广大铁路工人不忘历史、艰苦奋斗,戚机厂决定建造一座纪念第三次武装起义的纪念碑,塑造当年参加武装起义的铁路工人纠察队员的英勇形象。

雕像由浙江美院的学生设计创作,这位工人代表笔直站立,目视远方,挎着一杆长枪。

雕像完成后,首先安放在工厂党委老三楼。为了让更多人瞻仰革命烈士的风采,1983年,雕像搬迁到戚机厂北厂门前。

“那年正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60周年,戚机厂举办过数次长跑活动,几百人绕着厂区跑步,第三次武装起义纪念碑是必经之地。”张汉明说。

如今的第三次武装起义纪念碑,已经在风雨中见证了戚墅堰的许多重要活动。行至戚机厂不远处的花溪公园,一座孙津川坐像映入眼帘。

张汉明说,每次讲述戚机厂的红色故事,看到孙津川雕像,都会感到身上延续着那份情怀与责任。

“没有革命先烈的英勇献身,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他们的精神,我们要永远传承下去。”

       吕洪涛 袁彩霞 图文报道 部分图片由被采访对象提供

(转载自《常州晚报》2021年6月22日第A07版:城事 档案柜)

(市文保中心)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