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老城厢记忆】陈伟堂:《弋桥:毗陵驿站通南北》

发布时间:2021-07-01  来源: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浏览次数: 字号:【

驿站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中途换马、歇宿的地方。常州驿站先在城内,后在城外,驿桥是因毗陵驿站而命名的桥。

弋桥 (季全保 绘)

       毗陵驿是江南仅次于金陵驿的大型古驿站,常州古志中有关毗陵驿的记载始见于南宋《咸淳毗陵志》,但毗陵驿的实际存在可追溯到更远的时期。《毗陵志》载:“毗陵驿在天禧桥东,枕漕渠。”漕渠就是今天青果巷南边的南市河,它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最早的一段,开凿于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南唐重臣、散骑常侍徐铉曾有《题毗陵驿》一诗:“曾持使节驻毗陵,长与州人有旧情。为报驿桥风月道,舍人须鬓白千茎。”宋时,因漕渠南通荆溪,毗陵驿曾改名荆溪馆,北宋苏轼在宜兴买田,几十次往返宜兴、常州间,都是从这里出发。

据考:毗陵驿为水陆相兼的大驿站,旧在天禧桥,原桥呈南北向,始建于唐则天后如意元年(692年),名如意桥。宋天禧年间重建,故又名天禧桥。因为毗陵驿馆所在,故俗称驿桥。明天顺六年(1462年)又重建。嘉靖十六年(1537年),武进知县王喜元重修。1930年后取谐音俗称“弋桥”,音同而义异,流传至今。

当年,桥东、西分立星亭和白云亭,两岸垂柳依依,再加驿桥古朴典雅,这一带成为揽江南烟月之胜的风景名胜区;许多著名诗人经过常州,都是借此水道,并触发灵感,写下许多名诗。

常州地处东南要冲,扼南北交通,素有“东南要辅”之称,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交通枢纽,毗陵驿的驿运历代都十分繁忙。明人汤沐曾形象地比喻说:“本府东西二门,官塘大道……实朝廷筋脉之络,小民喉吞之道。”

毗陵驿

       毗陵驿接待四方来使,迎接官员使臣,并供食宿。南宋绍兴末,宋高宗征讨金主完颜亮时,往返金陵皆驻跸于此。清乾隆南巡经过常州,亦两次从毗陵驿登岸进城。

元朝时,毗陵驿移城外改为水马站,设提领一员。明洪武元年(1368年),朝廷改元朝水马站为武进站,迁置于常州西门(朝京门)外一里,洪武六年(1373年),复改武进站为毗陵驿;天顺五年(1461年),常州知府王慥将朝京门内西瀛里元朝的万户府改建为毗陵驿;正德十四年(1519年),常州知府王教又迁毗陵驿于朝京门外百步,即今篦箕巷周边,到清末都未变动。清宣统三年(1911年)毗陵驿裁撤,归并邮政,毗陵驿完成了它近两千年的传递、接待和转运使命,光荣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民国后,毗陵驿馆改为惠商堆栈和惠商商场,今仅存遗址。

弋桥,原位于南大街与广化桥的衔接处,跨古运河(今南市河),原是单孔并联石拱桥,桥姿秀美。1921年弋桥重修,拆除桥上星卜、理发棚等,改为水泥平桥,但原石拱桥构件保存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次拓宽,尚不能适应交通需要。1986年广化街拓宽,为保存弋桥千年雄姿,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出资,将原弋桥按原风貌移至红梅公园,成为公园靓丽一景,登桥远眺,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故更名为“云影桥”。“云影桥”已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常州市历史建筑,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已将“云影桥”公布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原题《城市记忆|弋桥:毗陵驿站通南北》,载2021年6月26日“常州日报”学习强国号。)

(市文保中心)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