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瞿秋白金别针

发布时间:2021-07-05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常州博物馆收藏了一件看似普通、却有着非同寻常意义的金别针,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中国革命文学的重要奠基人的瞿秋白同志,送给他的夫人、中国著名妇女运动先驱者杨之华的信物。

杨之华(19001973)是瞿秋白的第二任妻子,她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坎山镇三岔路村的杨家大院,家中兄妹三人,她排行第二。

杨之华1915年5月考入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她也和进步的师生们一起冲出校园,上街游行、演讲。1920年初,她到上海《星期评论》社工作,有机会接触到了上海的共产党人,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星期评论》被查封后,她又相继进入女子体育师范学校、萧山衙前小学、上海基督教教会学校等任教。

1921,杨之华遵从父母之命嫁给了杨家世交、萧山名士沈定一的儿子沈剑龙,并于1921年11月5日生下了女儿晓光

1922年,杨之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1月,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瞿秋白就是她的老师。当时的社会学系虽然学生很多,占全校的一半,但是女学生还是很少的,只有杨之华、张琴秋、丁郁等几人。她们在课堂中思维活跃,敢说敢做,非常引人瞩目。尤其是杨之华,不仅平时学习刻苦,又是上大学生会负责人之一,课后还积极从事妇女工作。

当时瞿秋白的第一任妻子王剑虹病重,同学兼好友的杨之华多次看望并照顾王剑虹。7月,王剑虹病逝,瞿秋白受到极大的打击,是杨之华帮助他从哀伤中走出,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1924年秋,苏联顾问鲍罗廷夫妇到上海了解妇女运动情况,作为中共中央妇女部长向警予秘书的杨之华,受上大团支部委派,代替不在上海的向警予去汇报上海妇女运动的情况。而瞿秋白就是这次会面的翻译。在瞿秋白的帮助下,杨之华顺利完成任务,鲍罗廷夫妇非常满意。之后又经历办夜校、传播革命思想等种种,两人越走越近,杨之华还经瞿秋白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之华与丈夫之间从生活方式到思想境界裂痕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因学习和工作上的频繁接触,瞿秋白博学多识的才华、温文尔雅的气度和深刻的革命思想,让杨之华为之倾慕。而瞿秋白也逐渐被杨之华的朝气蓬勃、热情开朗所吸引。于是,在并肩斗争的过程中,瞿秋白与杨之华这对志趣相投的师生,由革命友谊发展到了相互爱慕。

但他们之间还有沈剑龙,还要面对亲友的责难。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瞿秋白深思熟虑后,追随杨之华来到萧山,求见杨家人,然后在杨之华哥哥杨葆青(他是沈剑龙的同学)的引荐下,与沈剑龙相见。

沈剑龙的父亲沈定一,又名沈玄庐,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中国农民运动最早发起人之一,1923年与张太雷一起作为共产党员代表参加“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所以,革命家庭出身的沈剑龙对瞿秋白也是早有耳闻,两人一见如故。

面对复杂感情问题,三人从萧山杨家到沈家,再到常州瞿家,进行了多次推心置腹、互诉衷肠的谈心,最后得到了皆大欢喜的结果。1924年11月27到29 日,在上海《民国日报》上连续三天刊登三则启事,昭告天下——自11月18日起,杨之华与沈剑龙“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的离婚,杨之华与瞿秋白“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沈剑龙与瞿秋白“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

11月7日,是俄国十月革命纪念日,瞿秋白与杨之华在上海举办婚礼。茅盾夫妇等都来参加婚礼,沈剑龙也前来祝贺。为纪念他们的结合,瞿秋白在一枚金别针上亲自篆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七个字,当作爱情信物送给杨之华。后来又刻一枚“秋之白华”的印章,巧妙结合两人名字,寓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两人的结合,是对封建制度的一次勇敢的冲击。不仅杨之华的父母觉得丢人,没有出席婚礼,就连提倡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共产党员沈玄庐也不原谅瞿杨二人。但他们还是顶着重重压力,相互理解与体谅,相互信任与深爱。婚后,杨之华还把女儿从沈家领回来,瞿秋白对独伊视如己出,独伊叫他“好爸爸”。杨之华把女儿名字改为瞿独伊,一家三口生活甜蜜和温馨。

瞿秋白和杨之华,从结婚到1934年瞿秋白离开上海赶赴江西中央苏区,相伴还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是这短短的十年,二人经常还是分隔两地,只靠书信往来,他们一直同甘共苦、互相扶持地走在革命道路上。

1935年2月,瞿秋白不幸被捕,6月18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这对革命伴侣从此天人永隔。

瞿秋白在狱中留下的《多余的话》中,向爱妻杨之华吐露这样的心声—— 

我留恋什么?我最亲爱的人,我曾经依傍着她度过了这十年的生命。我还留恋什么?“我的”女儿,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们。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但是,永别了,美丽的世界!永别了,勇敢的战士!永别了,生命的伴侣!你的温柔和浪漫,将永远陪伴着爱人;而你的信仰和梦想,也终将随着新世界的到来而成真。

瞿秋白与杨之华在相互鼓励与扶持中,携手走过血与火的十年;他们俩是同甘共苦的战友,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他们经历过轰轰烈烈的战斗,也共同走过平平淡淡的生活。不论遇上什么样的困难和逆境,他们都始终相知相守、坚贞不渝,是对方“生命的伴侣”。

杨之华余生一直没有再婚,因为在她看来“曾经沧海难为水”,没有人能比瞿秋白对自己更好。杨之华就这样珍藏着这枚金别针,珍藏着自己的爱情与信仰,不论岁月多么漫长艰难、人生多么坎坷,她始终都有面对一切的勇气。1964年,她来常州时将这件爱情信物以及瞿秋白生前使用的玉石墨水缸和小漆盒一同捐赠给了常州市博物馆(现常州博物馆),把他们感人肺腑、光昭日月的传奇故事永远留在了秋白的故土!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