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常州红色文物丨《常州中学校友会会员录》

发布时间:2021-08-06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常州博物馆收藏的这本《常州中学校友会会员录》为1920年12月刊印,共分为九个部分:常州中学校友会章程、评议部议事细则、干事部办事细则、本会职员、历届中学教职员调查录、历届中学毕业生调查录、第一届师范毕业生、第二届师范毕业生、常州中学校友会会员。是关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史的珍贵资料。

1905年,常州知府许星壁与士绅恽祖祈等人发起创设“常州府中学堂”。因清政府经费支绌,只得由府属武进、阳湖、金匮、无锡、宜兴、荆溪、江阴、靖江八县集资四万八千两,加上其它来源,共筹银六万四千余两作为购置地基、设备和建造校舍之用。校址择定常州东门内玉梅桥护国寺旧址,于当年10月动工。1907年11月15日,孕育着希望的新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正式开学。1913年学校改归省办,易名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1929年改称为“江苏省立常州中学”。

常州府中学堂人才辈出,群星闪耀,瞿秋白、张太雷、史砚芬等革命先烈,钱穆、刘半农、刘天华、周有光等知名学者都是从该校走出去的。这本《会员录》中收录本会职员26人,历届中学教职员177人,历届中学毕业生479人,第一届师范毕业生57人,第二届师范毕业生45人,常州中学校友会会员1244人(截至1920年入学的在读学生)。所收录之人,均按照姓名、字、生年、籍贯、现在地、通信处的格式一一记录。

常州府中学堂的首任校长屠宽,字元博,出任校长时年仅28岁。他曾在日本留学时加入同盟会,常向学生们宣传革命主张,激发学生爱国忧民之心,甚至组织学生进行军事操练,使常州府中学堂成为革命的秘密据点。他在办学上殚精竭虑,主持创制规模、编订管理细则、考选学生等等事无巨细,开拓了常州的现代教育事业。他的一系列开创之举,使常州府中学堂迅速成为国内一流的学校。第二任校长童伯章也是爱国志士,1915年他带领全校师生集资修建“对日亭”,以抗议袁世凯政府签署丧国辱权的“二十一条”。

常州中学课程也十分丰富,文体兼修,文理并重,而且外国历史、外国地理、物理、化学等课程都采用英文教材,让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外文基础。学校不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还让学生走向社会,去各地游学旅行、参加展览会等,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在师长的教育影响下,常州中学学生们爱国热情高涨、品学兼优,瞿秋白、张太雷就是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

瞿秋白是1910年入学,他先是在预科一年级下学期插班,同年秋天开学时升入本科一年级。

他读书勤奋,博览群书,侧重文史哲,爱好广泛,曾学篆刻、昆曲、善吹洞箫。在这本《会员录》的第89页就有关于瞿秋白的记载:瞿爽,原名双,字秋白,戊戌年生,籍贯武进,肄业外交部俄文专修馆,现通信处为“北京崇文门米市大街石头牌楼聚顺木厂内”。第92页还有“以上庚戌七月入校本科”。

同样曾就读于常州中学的张太雷是1911年入学,在校时名张复。他学习成绩优秀,喜爱数学、

英文,英文成绩尤其突出。他胸怀大志,取字“长铗”,以战国时代的冯谖自况。

瞿秋白同班好友张揆让是张太雷的族兄,通过张揆让,二人相识。瞿秋白虽早一年入学,但

他两次因病留级,1915年春复读四年级上学期,与后入学的张太雷同级。因他俩都出生在落魄的书香世家,家学深厚,又都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很有先锋思想,故而很快成为至交好友。他们课后经常阅读宣传新思想的刊物,探求新知;时而还一同畅游学校附近的红梅阁,畅谈古今,讨论天下大事。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瞿秋白与张太雷一起带头剪掉辫子,和同学们上街进行革命宣传。

他们阅读的范围也扩展到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等禁书。他们抨击袁世凯践踏民主、推行专制的卑劣行径,在接受新事物、新视野的同时,逐渐培养起自己对时局对革命的看法,并朦胧地产生追求民主和共和的倾向,为将来的人生选择埋下了种子。

1915年暑假前夕,瞿秋白同班的李子宽(瞿秋白的远亲)因不服学校严厉管教,顶撞老师,

被校方除名,全班同学罢课抗议,校方先后开除5名学生并贴出公告:“某班近起风潮,张复、瞿爽素行不谨,与李某相似,如不悔改,下期毋庸来校。”张太雷不堪无辜受辱,毅然退学,准备投考他校。瞿秋白暂时没有条件另择他校,但是暑假后,终因交不起学费,被迫退学。两人的中学生活都被迫提前结束,分别踏上了新的人生征途,并在将来不约而同地走上革命道路,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上了年轻的生命。

《会员录》上没有收录张太雷的信息,一方面是由于他中途退学,一方面可能因为此时(1920

年)他正因革命事业奔波于京津冀之间,很难联系上,所以编纂者没有收集到他的资料信息。

瞿秋白和张太雷青少年时代在常州府中学堂的学习经历,让他们积累了知识、启蒙了思想,尤其是先进的学习方法、爱国的教育思想、“存诚能贱”的校训使他们一生都受益,为他们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