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机关党建 >> 内容
 
“监督奖”难防监督的制度隐喻
发布日期:2007-05-08    来源:应急管理局 浏览次数:  字号:〖
 

  据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报道,最近,国务院安委会展开对全国10个主要产煤省进行煤矿清理整顿的新一轮督查,但是督察组在湖南省重要产煤区郴州市却遭遇了尴尬:在督察组到来之前,当地政府竟然组织本地小煤矿停产放假,躲避检查。

  采写这篇报道的央视记者,想必不会不知道前不久郴州专为“中央、省级媒体记者”设立的“媒体监督奖”,但其没有将这一“舆论监督线索”主动交给郴州自行调查处理而是选择公布于众,不仅意味着其已失去获得“舆论监督奖”甚至“荣誉市民”等奖项的机会,也有力地论证了这项所谓的“舆论监督奖”在实施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因为第一次“实战演习”而宣告“流产”。

  即便没有事实的印证,手法拙劣的“舆论监督奖”也早在无尽的唾沫中沦为纸上谈兵的笑柄。但“监督奖”难防舆论监督的事实,说明的倒不是我们的媒体记者多么不食人间烟火,或者说即便再大的“糖衣炮弹”也打不倒他们,而是说,相比于“监督奖”这类可能让自己身败名裂的蝇头小利,作为新闻人本身的价值取向以及利益诉求更能够让他们倾心并且付诸实施。

  个别地方政府从威逼媒体转向“收买记者”,变化的只是形式和手段,不变的是“捂住问题”的自身利益诉求,而新闻媒体所追求的恰恰是“整出点事来”的监督效果。就同一个突发事件甚至足以影响地方政府形象和政绩的恶性事件而言,虽然在局部会出现一些政府和媒体沆瀣一气的现象,但在大的原则和层面上的“道不同”,注定会导致两者“不相为谋”而分道扬镳。

  毋庸讳言,媒体监督基于的也是一种行业利益诉求,但它在“自利”的同时也会产生“公益”的效果。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自然而然地将监督者置于相对于被监督者中立的地位,从而扯断其与被监督者之间的利益牵连,形成以一种权力制约另一种权力的局面。而无数的人类实践已然证明,不受利益羁绊的监督者,其监督效果是让人乐观的。

  相比而言,一些地方政府和煤矿之间,虽然也是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关系,但两者之间却总是存在着纠缠不清的利益关系链条。基于资本对利益最大化的追逐,煤矿总是不惜铤而走险地以低成本、不安全甚至草菅人命的生产方式去榨取煤矿本身的最后一点利润。另外,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煤矿业的迅猛发展,意味着地方经济以及gdp增长的“水涨船高”,在这一点上,一些地方政府和煤矿业之间不需要事前的“共谋”,就可以达成利益一致的“共识”。

  近年来,不论是地方频繁发生的矿难,还是房价屡控屡涨的尴尬,其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缺乏一个监督者,而在于一些地方政府总是能够在利益的追求上,被被监督者绑架在同一辆战车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会使得监督形同虚设。这样,根本不需要再纠缠于为何郴州市政府会在督察组到来之前给小煤矿“放假”的细枝末节,反倒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斩断监督者和被监督者藕断丝连的利益关系。

  这就需要从制度的层面,将地方政府从gdp崇拜以及惟经济发展至上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转向民生的维护以及民权的保障等更为重要的公众利益上来。一旦地方政府和民众而不是“经济产业”之间建立起利益关联,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产业”中立监督者的地位就凸显出来,无论“经济产业主”通过怎样的技巧向政府发放怎样的“监督奖”,也会像“舆论监督奖”一样,不仅可笑,而且也会“习惯性流产”。
 
主办单位:常州市应急管理局办公室 网站地图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9楼 邮编:213022 电话:0519-85683106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70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