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组工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工动态 >> 要闻导读 >> 内容
 
突破 深化 推进 常州重大项目建设三年奋进路
发布日期:2016-09-19   来源: 常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如果把一个城市的发展看作一个不舍昼夜、跨越赶超的巨人,那么如火如荼建设中的重大项目,就是这个巨人笔直挺起的脊梁。
  逆境突围
  时间回放到2014年2月,全市“重大项目突破年”动员大会。
  “抓项目,常州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亟待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如果我们不奋起直追,那么必然会在高水平竞争中掉队,跌出全省第一方阵。置之死地而后生,逆境突围求发展,我们的重大项目突破活动没有退路,只许成功、不能失败。”这是一种对现实紧迫感的肺腑之言。
  彼时,常州面对的是逼人态势:标兵继续领先、追兵相继赶超,兄弟城市大手笔投入、重大项目接连落户,而从当年列入省重大项目情况看,常州更不容乐观,尽管项目总数上有微弱优势,但是单体规模苏南五市垫底。
  逆势突围,刻不容缓。
  “通过重大项目突破活动,力争突破总投资100亿元或10亿美元的项目不少于1个,新增总投资50亿元或5亿美元的项目不少于5个,新增总投资30亿元或3亿美元的项目不少于10个。”
  满怀激情,全市上下围绕这个目标任务,砥砺前行:
  紧盯世界五百强——在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通用航空、新材料、新医药等领域,着力引进一批整车、整机、终端类的重大产业项目;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旅游、电子商务、健康产业、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十大产业领域,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形态集聚、业态模式创新和提升城市功能的重大服务业项目。
  紧盯高端——以“十大产业链”建设为抓手,引进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为“建链”重点,以完善产业配套、优势环节和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为“补链”重点,以强化企业研发平台、企业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强链”重点,初步形成了“三车四新三智能”十大产业链。
  夯实载体——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完善科技、金融、中介等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园区对重大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开发区提档升级、争先进位,在重大项目招引和建设中打头阵、挑重担,成为全市的项目高地、产业高地、创新高地。
  重大项目的突破,涉及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外向型经济以及城建民生等各个方面,包含信息、签约、建设、投产等各个环节,各地各部门成为强有力的推手。
  “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措施、一抓到底”。挂钩项目的各级领导,负起了牵头协调的责任,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遇到问题不说“不行”,而是想方设法回答“怎样才行”。用“实干指数”、“辛苦指数”换取了项目的“成功指数”和群众的“幸福指数”,并把众多“不可能”变成现实:
  武进、新北勇挑重担,在100亿元或10亿元美元大项目上率先突破,金坛、溧阳奋起直追,在50亿元或5亿元美元项目上求突破,天宁、钟楼、戚区紧紧跟上,确保30亿元或3亿元美元项目落户。在全市真正形成“一呼百应抓项目、一马当先抓项目、一以贯之抓项目、一心一意抓项目”的浓厚氛围。
  涉滩前行
  2015年,常州进入了少有的“炎”冬。
  二月的天气依然冷得刺骨,但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重大项目深化年”会议现场,温度高得让人想冒汗。市委、市政府对重大项目突破口进行的新一轮谋划、部署,令各部门压力倍增,但争项目、争政策、争“溢出”效益,一个比一个积极,形成了一股股热流。
  作为“重大项目深化年”的决策者,市委、市政府在多个场合不断强调重大项目建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遇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大,难啃的硬骨头只会越来越多,因此重大项目的深化上,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向困难跨越”。
  然而,真要把硬骨头啃完,扎实细致的战略谋划、布局是前提。清醒的认识之下,深化目标也更为具体:
  ——2015年,19个省重大项目和150个市重点项目,全程做好各项推进服务工作,确保省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90%以上,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00%,其中,新建项目上半年开工率达到80%,年内全部开工。
  ——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十大产业”,按照建链、补链、强链的思路,狠抓一批关键性、龙头型、基地型重大项目招引,确保重大项目不断档、不掉线,形成项目投入前后衔接、滚动推进的良性循环。
  ——2015年,全市总投资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不少于1个,总投资超50亿元或5亿美元项目不少于5个,总投资超30亿元或3亿美元项目不少于10个。
  据此实施路径也颇为具体:
  ——根据常州产业发展定位、战略重点和生产力布局,加强对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新业态、新模式的研究,密切关注世界500强企业、央企、上市公司和大型民企的投资动向和战略布局,挖掘项目信息,推动在常州投资。
  ——按照调高、调优、调轻、调强的思路,深入实施“三位一体”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瞄准高端环节、终端产品、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力争在智能装备、碳材料、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重点领域再有所突破。鼓励支持企业实施技改项目,有效拉长传统产业链条,增加产业增值环节,真正以投入结构的持续优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发展民生性服务业,瞄准国内外服务业龙头企业,力争在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大力引进和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项目,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
  ——抓住国家确定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省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和7大类18项“三一一”重大工程计划,以及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的契机,争取常州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大盘子”,加速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多点并进
  从突破到深化,直至昂首跨进“重大项目推进年”,绘就的推进蓝图上,要求不断提高:突出产业招商,强化平台招商,创新招商方式,运用世界眼光、参照国际坐标谋划定位,积极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招引重大项目。持之以恒狠抓项目招引,形成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效应。打造发展新动能。
  而对于项目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更是不断加码、升级:
  2016年,“全市重大项目推进年”中,全市招引总投资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不少于1个,总投资超50亿元或5亿美元项目不少于5个,总投资超30亿元或3亿美元项目不少于10个;
  重大项目的推进中,21个省重大实施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90%以上,156个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00%;13个省重大新建项目年内开工率达到100%;76个市重点新建项目上半年开工率达到80%,年内开工率达到100%。77个市重点续建项目竣工率达到60%以上;
  目标已经明确,接下来就是落实的问题。“这样的高标准、高难度建设目标,我们硬是越过来了。现在想来真有点不可思议”
  今天看来,在每一场意义特殊的重大项目突破、深化、推进中,正因为对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到位把握,咬定目标不放松,坚守到底,才令常州赢得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效益,从而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之路上,越走越宽:
  事实上,收获的背后,凝结的是全市上下与日俱增的服务意识、为之付出的诸多汗水:
  服务是什么?责任和竞争力。项目决定什么?发展速度。共识之下,全市上下建起了项目储备机制,按照“六个一批”和“四个一批”的阶段性要求推进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每季、每月,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重点项目专项督查活动以及重点项目情况汇报会,市委、市政府领导建立了挂钩重大项目机制,对重点项目的推进情况进行现场查看,对存在问题进行逐一梳理,研究解决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和解决时限、转化递进情况。
  每一年,重大项目一确定,市发改部门便会同各相关部门开展联合行动,除了建立优先各项优先保障机制,还定期组织到重点项目现场进行“面对面”交流、“点对点”服务,确保重大项目服务无缝对接、全面覆盖。仅今年上半年,就走访了30个项目,梳理出57个问题,并快速解决。
  按照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三位一体”的总体要求,市相关部门加大创新力度,将产业、财政、投资、金融政策有效结合,主动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方式,加强银企对接、产融合作,有效地发挥出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效应。
  作为提升全市政府服务企业、推进项目效率和效果的全新尝试,常州创新性地开通了“常州政企通”微信公众号,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服务全市企业及省市重大项目, 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架起了直通桥梁,双方互动频率越来越高。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邮编:213003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承办: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总访问量: 当日访问量: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