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组工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工动态 >> 要闻导读 >> 内容
 
中共常州市委关于制定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6-10)
发布日期:2021-01-09   来源:常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六、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美丽江苏常州样板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生态环境投入这一基础性、战略性投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使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加快建设宜居美丽明星城。
  29. 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大保护。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示要求,更大力度抓好长江常州段大保护,深入开展“停、转、拆、绿、提”五大行动,打造长江大保护全国样板,争创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统筹推进长江沿岸生态一体化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高质量植绿、大规模增绿,着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江风光带,推动生产岸线回归生态岸线,把更多“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发展绣带”。瞄准高端化、绿色化方向,统筹滨江化工园区本质安全与产业链高级化发展,围绕新材料和新医药两大产业主线,加大优质项目招引培育力度,加快高效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集群化发展。切实提高发展质效,推动化工企业腾退用地异地置换高效利用,到“十四五”末实现化工园区亩均税收较“十三五”末翻一番。
  30.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坚持“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和压减低端低效产能,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强化能耗、水耗、环保、安全和技术等标准约束,持续推进化工、钢铁、建材、印染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加速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强化绿色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绿色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形成一批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供应链企业。加快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支持绿建区打造长三角建筑科技创新中心。实施国家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加快电能替代和清洁能源替代,完成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任务。
  31. 持续提升环境质量。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实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严格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联动治理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断面长制”,统筹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实施小流域综合整治,全面巩固城乡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国考断面Ⅲ类水质比例达到国家和省考核目标。聚焦土壤污染源头预防、调查评估与风险管控,组织开展重点地区和重点地块污染修复。完善多元化生态环保投入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制度,积极落实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鼓励绿色基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政策创新,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
  32.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区域内生态空间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育,落实生物多样性全过程监管制度。全面推进长江和太湖流域增殖放流和禁捕退捕。持续加强生态绿城建设,持续完善城乡公园布局,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让更多市民出门见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有序实施太湖、滆湖、长荡湖等湿地修复治理工程,完善湿地生态功能,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保持在57%以上。
  33.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构建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机制,推进评价结果差别化政策应用,有序腾退一批低效利用土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实施固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工程,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试行“行为碳积分”交易办法,引导群众养成节水节电节气、绿色出行等良好生活习惯,推广节约健康的绿色消费。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持溧阳开展生态资源交易试点,探索建立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聚焦“八个更”要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抓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有效扩大多领域、多层次公共服务供给,构建覆盖“人的一生”保障网,让人民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加快建设和谐幸福明星城。
  34. 强化就业创业促进增收。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培育壮大新业态灵活就业机制,提高就业供给质量。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着力推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城乡困难群体就业,年均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支持自主创业,实施龙城青年大学生创业行动计划,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保持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水平全国领先。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劳动者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的能力。把提高收入水平作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大力实施富民增收行动计划,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35. 更高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发展企业年金,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引导和鼓励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继续推进“同舟计划”专项行动吸引农民工参保,开展重点行业工伤保障扩面。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大病保险市级统筹,建立科学合理的待遇调整机制。打造“精准保障”示范区,统一全市医疗救助政策,健全因疾病支出、突发事故等陷入困境群体的救助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36.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质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科教结合、产教融合、体教融合、文教结合,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促进市民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学科德育、课程思政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好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完善基于学龄人口动态发展趋势的各级教育资源布局,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供给,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形成公办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建设,不断提升区域集团化办学品质,创新推动学校主动发展和优质学校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扩大普通高中资源总量、提升发展品质,普高招生占比较“十三五”末明显提高。加大中小学教师编制保障力度,创新优秀教师多元化引进机制,完善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培育机制,打造一流教育人才队伍。积极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推动各类职业院校提档升级,加快构建“中、高、本、硕”贯通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江苏理工学院建设高水平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办好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论坛,打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常州样板”。
  37. 全面推进健康常州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和均衡布局,建设常州医学中心、市第二人民医院天宁院区、市中医医院钟楼院区,“十四五”末全市医疗机构总床位数达3.2万张,每千人口床位数达6.6张。实施基层卫生机构提档升级行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提升社区医院医疗服务水平,补齐精神、妇幼、护理等紧缺医疗资源短板,更好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功能,构建起“首诊到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会诊在网络”的分级诊疗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细化完善监测预警、医疗救治、物资保障等预案,推进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实验室、应急救治中心建设,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大力发展智慧医疗,积极开展“智能+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构建大健康医疗数据中心,全面建成互联网医院、云医院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进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行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孟河医派传承创新工程,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等新兴业态。
  38.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探索多元、优质、高效、智能化的现代医养结合新业态,拓展养老服务“三项融合”常州模式。推进全国社区居家养老改革试点,做强中心城区“嵌入式”和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品牌,围绕增量、增能、增效,优化设施布局,推进适老化改造,加强资源配置,织密织好养老服务网,着力解决好失能失智老人护理难题,实现综合性养老服务设施城区街道全覆盖,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让家门口的养老服务触手可及。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康复、护理床位,开展百家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更好满足差异化、个性化养老需求,加快省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省养老服务业综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全国“幸福养老”示范区。
  八、加强文化常州建设,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作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一招,以文化人、以文育德、以文惠民、以文塑韵、以文立业,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
  39. 强化先进思想文化引领。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打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弘扬“勇争一流、耻为二手”常州精神,传承“常州三杰”红色基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推进人的文明素养和素质全面提升。落实党管媒体原则,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加强市级新型主流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健全公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大《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宣传贯彻实施力度,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新时代道德讲堂高质量发展,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凝聚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提升全域文明水平,确保位列全国文明城市第一方阵。
  40.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激励机制,推出更多叫好叫座的“常州原创”文化精品,艺术精品生产保持全省领先。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工程,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提档升级,建设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打响“秋白书苑”等品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精心打造“文化100”“文化点亮生活”“常州文化旅游节”等文旅惠民品牌。创新“互联网+”公共文旅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数字资源覆盖各类终端用户,推广全域智慧旅游平台“常享游”。
  41.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提升常州文化软实力、旅游吸引力和城市影响力,加快推进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打造长三角独具特色、充满魅力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进一步丰富乐园、山水、乡村、美食、康养、研学等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全力增创一批高等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市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建设,加快实施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二期、夏家大院、盛宣怀故居、近园、意园等保护修缮工程和春秋淹城遗址改造提升项目,推进焦溪古镇申遗,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常州特色景观。深入挖掘历史文脉,传承红色文化、名士文化、工商文化、美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态传承,培育刻纸、乱针绣等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标识,讲好“常州故事”,打响“文化常州”品牌。
  42. 健全现代文体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提升常州创意产业基地、西太湖影视产业基地发展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互联网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影视传媒、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网络娱乐、数字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建成曹山未来城、中沙文旅中心月亮船等重大文旅项目。大力发展体育经济,不断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持续办好中国羽毛球公开赛、中国马拉松精英排名赛、全国女排联赛等重大体育赛事,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物联网等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九、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高效能治理
  以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管建并重、精细智能,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证。
  43. 打牢基层治理基础。充分尊重基层治理责任主体地位,切实破解基层“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看得见管不了、管得了看不见”难题。按照“重心下移、权责一致”原则,梳理下放城市管理、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的行政审批服务执法权限。推动综合执法工作力量常态化下沉机制,整合现有执法力量和资源,组建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实现区域“一支队伍管执法”。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村(社区)治理机制,发展丰富多样的社区社会组织,打造基层治理铁军,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立“一站式”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开展重点领域突出信访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
  44. 提升智慧治理能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突破口,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手段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深化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推动城市治理从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的转变。大力实施“一心两智”工程赋能基层治理,组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设“城市智慧脑”智能分析系统,开发“网格智能针”基层应用平台,抓住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总枢纽,建成“城市大脑”,推进智慧城管、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民生保障、司法执法等系统平台的对接,形成统一的城市运行视图和协同运行体系,实现社会信息全汇聚、城市运营全监管、隐患风险全掌控。
  45. 全面建设法治常州。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加快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等地方性立法,形成较为完备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完善重大行政事项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落实领导干部、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完善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进“互联网+信用监管”,建立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体系和管理系统,完善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信用信息数据库,促进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运用,推动“信用有价”落地。
  46. 维护社会稳定安全。强化安全发展理念、筑牢安全发展底线、增强安全发展能力,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切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以创建全国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为载体,加快构建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提高防控体系的整体效能。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完善各类风险防控机制,健全重大风险预案,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监管,科学防控公共卫生风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压紧压实党政领导责任、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员工岗位责任,强化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排查,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等安全工作,提高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事前防范、事中响应、事后恢复并重的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体系高效衔接,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升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打造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安全发展城市。
  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凝聚“十四五”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面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社会力量,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47. 加强党委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持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加强和改进党委对经济社会重大事项的统筹协调,完善对重大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形势的分析研判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改进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健全重大工作专班、领导挂钩重大项目等工作机制,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环境。
  48.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新思想真正入脑入心、深学深悟、笃信笃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好干部标准,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不断提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让广大干部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跟上时代步伐。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用活用好“三项机制”,树立敢于担当、比学赶超、奋发有为的鲜明导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实施“龙城先锋”工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更加突出政治监督,更加突出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更加突出发挥监督治理效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巡察工作,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完善纠治“四风”长效机制,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化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49. 凝聚各方力量团结奋斗。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支持人大政协依法依章程履职。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高多党合作制度效能,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港澳及外事等工作。持续开展全国双拥模范城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全市人民万众一心、砥砺奋斗,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50. 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按照本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制定市、辖市区各级“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实施各级各类专项规划和方案,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机制,把全会确定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乘势而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奋力谱写“五大明星城”精彩篇章,为加快“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邮编:213003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承办: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总访问量: 当日访问量: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