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政协履职的基本遵循。十四届市政协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精准选题,精细调研,精深协商,不断提升建言资政质量,在助力高质量发展中展现了政协作为。
促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是十四届市政协每年协商课题烹制的“大菜”。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实施“专精特新”培育工程。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倍增计划等内容,充分吸收采纳了2021年市政协常委会重点协商课题提出的对策建议。这些具体建议列入了刚刚印发的《常州市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动计划》。
“在一以贯之狠抓大企业大项目的同时,推动‘专精特新’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的重要突破口。我们的落脚点就在如何培育和引进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细分行业‘单项冠军’。”参与调研的委员谢忠秋说,常州制造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同时还有产业门类齐全的特点和优势。“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正确定向和鲜明大势,要在工作机制、政策配套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常州轨道交通产业历史悠久,是常州制造的一块“金字招牌”。2021年常州轨道交通创新中心正式启用,常州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有了新引擎,整体呈现提质增效态势。“我们还提出了主攻系统集成模块化制造等具体举措,这些建议内容已经成为现实。”参与2020年协商课题“抢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性机遇、提升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委员刘龙才说。
委员们不断挖掘制造业发展的潜力。“常州现有产业基础为智能物流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制造产业可以发展成为常州智能制造名城的一大亮点。”2017年,委员们经过深入调研认为,常州发展智能物流装备制造业,尚有市场先机,可以形成特色,于是在调研报告中提出了“打造全国智能物流装备产业高地”的建议方案。建议方案得到了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教授的赞赏与指导,并列入了江苏苏南五市智能制造重点产业方向之一。
市政协还先后围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塑造工业互联网常州特色”等课题开展调研协商,对策建议有力助推常州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重点行业领域的产业升级、加快实体经济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也凝聚了许多委员智慧。
从助推长三角中轴枢纽确立的关键点--综合港务区,到长三角中轴枢纽的支撑点--综合交通体系,再到交通枢纽的发力点——现代物流体系,十四届市政协集聚委员智慧,深入建言资政。
市政协把综合港务区建设作为本届政协第一个常委会专题协商课题,推动常州综合港务区建设从无到有。委员们在调研报告中深度剖析了建设综合港务区的机遇和条件、目标和路径、原则和举措。第二年,常州综合港务区建设任务全面落实,市政协还召开监督性主席会议、开展监督性视察调研,全方位、全过程跟踪综合港务区“三港一区”推进情况。
在长三角中轴孕育崛起、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全面升级等大背景下,常州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2020年,市政协通过与区政协联动,围绕“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赋能国际化智造名城建设”开展常委会议协商,提出了在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上集智聚力、在外辟通道内畅循环上双向发力、在建设一北一南重要交通枢纽上精准用力、在建设区域物流枢纽城市上重点发力等建议,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会议,认为调研报告深刻分析了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现实基础和短板弱项,建议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
作为原材料和产成品“两头在外”的制造业城市,常州迫切需要现代化物流业的强力支撑和有力保障。因此,“打造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服务国际化智造名城建设”被确立为2021年市政协常委会协商课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委员们提出了构建“江海河铁公”联运综合枢纽中心等一系列对策建议。市委书记陈金虎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在推进现代物流中心建设“138”规划落地中,认真吸纳委员们提出的“三大体系、五个中心”建议。
如今,《常州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已经开始实施,年周转量达百万吨的智慧冷链物流基地开工,奔牛铁路物流基地建设、常州港功能布局优化调整等一批项目正在重点推进……常州市高标准打造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的步伐越来越快。
5年来,市政协还开展了视察、专项民主监督、重点提案督办等形式丰富的履职活动,为构建互联互通综合立体交通网、助力城市能级提升贡献了政协智慧,汇聚了强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