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社情民意 >> 内容
 
红星大剧院,拆不如改!
发布日期:2010-07-20 浏览次数:  字号:〖
 
        市政协民盟、民进界别委员宋江反映:自红星大剧院及周边地块改造规划公示以来,社会反应强烈,网上更在热议。为什么政府出于商业街区整体规划、改善市容街景的拆建构想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本人经过深入调研,了解到产生争议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红星情结。红星影剧院1956年开业至今,已成为百万常州人心底的情感符号,
试想:从“50后”到“2000后”的六代人,谁没进过红星剧院?看剧听戏看电影,享受艺术,开会作报告,参政议政,约会恋爱,情感交流。所以,对老常州人而言,“红星”不是一般意义的文化阵地,而是非一般的“情爱圣地”;为何拆了那么多影院反响不大,拆“红星”,却争议很大?因为此举触痛了常州人的情感底线!怀旧不是落后情结,相反,是季札后人特有的讲情重义的品行。
        二、市场需求。上世纪50、60、70年代,红星影剧院和市区其他影院撑起了市民精神享受的大半壁江山;到80、90年代,电视进入千家万户,“红星”们仍是文化消费主阵地;新世纪头十年,网络时代的文化消费趋于多元化,“红星”依然是艺术传播和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即使在亚细亚影视城最风光的那几年,和常州大剧院投入运营的今天,“红星”仍凭借低廉的票价、便捷的交通、成熟的商业配套,拥有一批固定客户,尚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传承。随着行政中心北移,大型文体设施落户北部新城,集聚着50万以上居民的中心城区只剩2家剧院,本地戏曲剧目和外来普及型艺术何处演绎?“文化亲民”靠财政补贴非长久之计。老城区不能只有商业没有文化,原著民的文化消费不能边缘化。
        四、民生问题。按公示的规划,“红星”目前占地5亩多,3500平米,退红线后能出让的土地只3亩多,政府土地收益十分有限,安置剧院80多名在岗职工50名退休人员后能剩多少?而周边商办楼闲置不少,再添一幢,科学性合理性值得商榷,招商也不容易。
当前,政府倡导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红星大剧院正转企改制,稳步推进红星大剧院改建工作为上策,特建议如下:
        一、转企和改建工作结合,吸收民资民智,把剧院转改为国有控股的民营股份制“红星大剧院有限公司”,理顺体制,增强活力。
        二、国有股主要由政府以土地作价投入,民间以现金投入为主,辅以品牌、资源及专业团队,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工妥善安置,文化阵地不减少。
        三、转制完成后,红星大剧院结合市场需求开辟针对中老年的“常州书场”和面向青少年的“少儿剧场”等特色剧场,完善文化传播功能,形成艺术服务品牌。
        四、以改制后的“红星大剧院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政府给予规费减免、信贷支持等,进行剧院改建,让“红星”成为城中心标志性的文化符号,继续传承常州人的艺术情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