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要闻 >> 内容
 
关于加快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2-06-18 浏览次数:  字号:〖
 

 

彰显名城神韵  奋起涅重生

 

——关于加快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常州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市上下紧紧抓住新一轮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机遇,围绕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精品城市,打造文化名城”的目标,创新举措,务实推进,努力推动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年初,市委、市政府交办了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这一重点调研课题。前一阶段,市政协副主席张晓霞就带领文教卫体委员会部分委员,并邀请有关部门的领导,开展了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广泛的座谈讨论、考察调研、征询意见、赴外地学习取经等多种形式,总结分析,汇总提炼,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成功经验 值得借鉴

从国家在1982年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制度以来,至今共有120个城市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殊荣,目前还有百余个城市正在积极申报中。调研组就此专程赴苏州、无锡、扬州等周边城市进行了考察,并查阅了温州、绍兴等城市名城建设的大量资料,参考先进城市的做法。他们在实践中的经验,无论是思路和理念,还是措施和力度,都值得常州学习与借鉴。

一、敬畏历史,思维理念谋变

    我们强烈感受到,苏州、无锡、扬州等这些古城历经岁月沧桑,依然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正因为他们都具有共同的高点定位的城市发展理念:尊重文化,敬畏历史。他们真正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对古城历史文化遗存应当保持敬畏和尊重,延续历史文化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基于这一理念,苏州将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其城市定性的第一位,无锡将文化遗产当作最珍贵的资源和最响亮的城市名片,扬州长期以来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当作一种责任与担当,一直以审慎推进、不留遗憾的态度推进城市保护与建设。传承创造,实践创新。他们坚持围绕城市文脉这一轴心,将“护其貌、显其颜、筑其魂、扬其韵”作为目标。扬州从上世纪80年代最初的文物点保护,到90年代以“点”为基础、“线”为纽带、“面”为突破的结合保护,深挖名城资源、放大名城效应,正是他们实践从继承保护到不断提升的城市发展创新过程。以人为本,利民惠民。他们强调城市建设体现生活的延续性和人文自然的融合性,注重让保护的成果惠民利民。利用名城建设,整治环境,改善基础设施,超前业态设计,发展特色产业,完美实现了城市保护利用与群众生活改善的有机结合。

二、高度重视,领导统筹有力

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到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林,周边先进城市建设力度大、工作实,显现了他们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一是领导坚强有力。如无锡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并专门成立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性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各小组组长、街区(名镇)所在区的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工程指挥部或办公室负责人,市四套班子等党政一把手每年都要率相关部门多次深入基层对名城建设工作进行视察调研与指导。无锡市主要领导还带队,连续5年在北京举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咨询汇报会,诚请全国知名专家共谋名城保护之策。二是专门机构健全。各市为健全名城保护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定人员。如扬州市建立了正处级建制的文物局,成立了历史文化研究院,明确为事业单位;无锡市规划局、文化遗产局分别增设了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处、文化遗产处,各市(区)文化部门增挂“文化遗产局”牌子,建立了文管办等文保机构。三是工作体系保障。各市将市区内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项目分解,由市、有关部门、区及乡镇(街道)共建,明确责任主体,同时将名城保护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以此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协调、保障有力的名城保护工作格局。

三、贯通古今,特色魅力彰显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按“传统的外貌,现代的设施”要求,注重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修旧如旧,再现当年风貌;七里山塘历史街区在展现古巷、石拱桥、石栏杆和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与岁时习俗的同时,还形成了十个与统战相关的基地,使统战文化融入千年古街之中。扬州利用修缮后的古宅名居建筑,建成中医、淮扬菜、剪纸、佛教文化等主题博物馆和综合展示馆,无锡以古镇祠堂群为特色。这几个城市修缮质量古雅、精致、质朴,古今文化信息多、内涵深,使人流连忘返。

四、科学规划,依法监管严格

苏州、绍兴、扬州等城市都已形成城市总体规划、古城专项规划、历史街区控制性详规与及修建性详规等一整套较完备的规划体系。通过制定法令法规,各市都出台了一批地方特色的法规制度和管理办法,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条例、老城区民房规划建设规定等,还有工业遗产普查及认定办法、古运河景区管理办法、古树名木保护规定等等。无锡2010年制定的全国第一部集文物、名城、名街、非遗保护于一体的地方法规,极大增强了名城保护工作的刚性和力度。

五、机制创新,运作灵活多元

城市保护开发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联袂行动、互为支撑,实现国家保护与社会保护、国家使用与社会使用相结合,是先进城市不断增强古城保护投入能力和建设能力的重要保障。无锡在国内创立了首个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成立了投资公司、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保护公司,通过出让街区周边土地、银行贷款、产业债券等形式,全方位开展推介,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绍兴在历史街区保护修缮中,公建设施全部由政府负担,私房修缮分别由政府和市民负担55%45%。投资12亿元的环城河整治工程,政府仅出资5000万元,其他则通过市民捐款、企业资助和盘活沿河土地存量等措施解决。同时,还成功引入世行贷款4400万美元,用于古城民居修缮和基础设施改造;扬州先后组建了城建控股公司、名城建设公司等多个融资平台,争取国家进出口银行、开发银行等支持,同时通过发行城建债券等,拓宽融资渠道,现已投入40多亿元用于古城和景区保护;苏州鼓励各方人士参与保护修复控保建筑取得成效,山塘街250号就是利用民营资本进行全面维修整治的。

六、齐心合力,社会参与广泛

    增强广大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全民保护意识,发动社会广泛参与,名城保护工作就会事半功倍。扬州不断创新公众名城保护的参与方式,挨家挨户宣讲政策,征询意见;苏州每年开展“文物宣传周”活动,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对一批古街坊(巷)和文物点立牌标志说明。同时,古城保护正确处理好居民意愿、专家意见和政府意志三者关系,建立重大项目规划公示制度,接受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网上监督,充分调动市民的参与意识;无锡则通过连续多年举办“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颁奖典礼、事迹报告会”等一系列大的主题活动,扩大无锡在国内外的社会影响,唤起并激发全市民众对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历史名城的意识和热情,使古城保护更具广泛的社会基础。

厚重积淀  灿烂文化

常州是一座具有2559建城史的人文之都,是吴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是齐梁文化的主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城市格局传统,近现代文化非常繁荣,民间文化灿烂。古往今来,在常州这片沃土上,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明,诞生了众多的科学教育名家和文化艺术巨匠,留下了大量的鸿篇巨制和艺术奇葩,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

常州地区是人类最早生活的区域之一。考古发现在溧阳上黄水母山出土的“中华曙猿”化石,距今4500万—4000万年;金坛薛埠和尚墩遗址、旧石器遗址距今4020万年。溧阳神墩遗址有7000多年历史。常州城区圩墩遗址有6000多年历史。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公元前547年,季札受封于延陵,常州始有文字记载。自西晋以来,常州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是江南地区重要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常州自古就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常州吴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州地区西周春秋时期遗址众多,如淹城遗址、阖闾城遗址等。齐梁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萧氏家族在齐梁两朝共产生15位皇帝。这一时期以萧氏家族为代表,形成了繁荣的文化局面,儒学文化、宗教文化空前发展,文学艺术领域也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

    二、丰富的文化资源

经历了悠久的历史长河的洗礼,常州城所积淀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也特别丰厚。常州古城“城中有河、河抱古城、城河相依、水路并行”的整体格局依然存在。大运河常州段因三水交汇(太湖湖水系、皖南水系和长江水系)通江达湖的独特地理优势,素有“三吴带之都、百越舟车之会”之称,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控制单位778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50处,市县级23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控制单位488处),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270处;拥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7家,馆藏文物350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78件(套)。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23项,其中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0项。公古籍107904册,其中缮本3720册。

三、璀璨的名人宝库

常州历代名人数量之多、层次之高、门类之全,令人炫目。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之四。名人故居成为常州文化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到苏州看园林,到无锡看太湖,到常州看名人故居”之说已为世人所公认。文化名人是这座城市的第一名片,季札、萧道成、萧衍、唐荆川、孙慎行、赵翼、黄仲则、洪亮吉……使常州名扬天下;常州还是曾因苏东坡选择终老地而名满天下。近代革命的风起云涌,从常州走出去的“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及“爱国七君子”中的二君子李公朴、史良,让常州名扬华夏,成为红色文化根据地。全市已排出2000多位名人,仅老城区就有30多处名人故居,共培育出12名状元,1946名进士等,当代又产生了多名两院院士。仅一个小小的青果巷,就走出了唐荆川、恽鸿仪、盛宣怀、李伯元、瞿秋白、刘国钧、周有光等一大批在各领域卓有建树的历代名人,其集聚现象全国罕见,其文化影响令人惊叹。无怪乎清代著名文学家龚自珍赞叹:“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四、发达的工商文明

东晋后期,常州就出现了梳篦生产。唐代,常州是全国15个产纸地区之一,宋代,“晋陵绢”曾名极一时,常州与苏、杭、湖、松并称江南五大丝织产地。明代,常州是全国33个较大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之一。清代,常州已成为全国赋税来源的重要地区,近现代,是常州工商业上升为“工商城”的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萌芽于洋务运动时期,早在洋务运动之前的1859年,常州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和第一家商业企业就诞生了。常州还先后走出了盛宣怀和刘国钧这两位享誉国内外的工商业巨子,盛宣怀是常州人创新创业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名下有11项中国第一,如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第一条南北干线铁路、第一家银行、第一所正规大学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常州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以乡镇工业发达著称,开乡镇企业发展的先河,与苏州、无锡共同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今天的常州正大力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名城,2006年入选中国十二个品牌经济城市,2007年入选中国十大市场强市(县)。我市现有大成厂、梳篦厂、厚生机器厂、临清木业公所、戚机厂、戚电厂、大成三厂、四厂、常柴厂等众多近现代民族工商业遗存,加上中国民族工商业巨子盛宣怀家族的资料和实物,构成了常州工商业发展史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常州文化的又一特色。称常州为“百年老店”,可谓名不虚传。

    五、深厚的人文精神

历代名人影响和激励着常州人,成为创新创业的巨大动力。常州文化自成体系,形成以文脉、画脉、学脉、医脉等特色文化脉络体系。宋代大诗人陆游赞叹“儒风蔚然,为东南冠”;春秋大贤季札被誉为“中国诚信第一人”,季子挂剑、三让王位的故事传颂千古;清代乾、嘉时期以来的公羊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均名震全国;清代诗人赵翼所写“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个多世纪来作为诗论、史论、政论名句被引用无数;中国现代语言学和音乐学先驱赵元任的一曲《教我如何不想她》,问世80多年来国人百唱不厌;艺术大师刘海粟开创了中国美术运动的先河,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被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为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2500多年的历史积淀,铸成了谦和坚毅、诚信守仁、厚德兼容、崇文重教的常州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已深深浸漫在一代代常州人的血脉之中。阳湖文派领袖恽敬的名言“事事当为第一流”,成为常州人性格的禀赋和特征,激励后人奋发进取,勇于争先。

步履维艰  现状堪忧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常州历史文化深厚,工作基础较好,名城建设理应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我市已被周边历史文化名城所包围,全省13个市中,有10个城市已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起步较早,机遇较好,但由于诸多因素而贻误,常州至今仍在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徘徊,常州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个中缘故,值得深刻回顾与反思:

一、屡次受挫,失之交臂

当常州获得许多与城市实力相关的称号和头衔之时,却唯独与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失之交臂。常州虽有成为文化历史名城的先决条件,但是,文化名城的称号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一直没有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认可。常州因为拆毁文物,曾经三次丧失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机遇,(80年代中后期因拆明代园林“半园”,拆洪亮吉故居和盛宣怀在鲜鱼巷的故居,2003年、2006年因拆恽氏庭院和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两次被中央媒体曝光,结果申报资格被取消。到2005年底,常州全市27个文物控保单位被拆除11个,令老专家和文保人士痛心疾首,一度把常州视为破坏文物的典型。一位常州籍老专家说:如果不把大陆饭店和刘氏宗祠修复,不再踏进常州半步。还有另一位老专家说:要是常州能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我爬也要爬回来。

二、文物遗存,保护不力

由于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建设这对矛盾,在大规模旧城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和环境改造过程中,古城的历史风貌、历史街区等没有得到很好保护,一些文物被拆毁或移建,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问题被多次曝光,负面影响很大。常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小而散的状况,从未得到根本改变。由于保护观念淡薄,许多文物古建破坏严重,文保点由多变少,由少变无。阖闾城遗址虽然三分之一在无锡,三分之二在常州,但无锡人视为珍宝,把阖闾城申报为2008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投资几个亿正在大张旗鼓建设吴王宫等遗址公园和博物馆,而在常州范围却是没有动静。著名江南水乡、枕河人家的青果巷原来有绵延几公里,现在只剩不到一里;前后北岸拆旧建新,改变了原有的历史风貌,缺乏文化内涵,没有发挥好功能作用;吴氏中丞第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原真性。

三、故居名宅,分散破旧

常州名人故居很多,声震四方,但外地来人却难以寻访,找不到载体,在本地知晓率也不高。名人故居分散且大多没有修复,破旧不堪,有的已被拆毁。青果巷盛宣怀故居、庄蕴宽故居、李伯元故居,东下塘刘氏宗祠、梅氏宗祠、张王庙,城西南河沿沈氏祠堂、薛氏祠堂、谢宅、汪宅、俞宅,西直街夏宅、陈宅、杜宅、永宁寺等故居名宅破损严重,破烂不堪。许多人文历史、名人故事鲜为人知,名人精神宣传弘扬不够,名人专著也没有系统整理出版。

四、古镇古街,损毁严重

常州古街古巷不少,但没有做到整体保护修复。对古街区(古村镇)、古建筑等历史遗存损坏时有发生,有的已不复存在,甚至出现了将历史遗存作为房地产开发的障碍而被拆除的情况,相当部分的历史文化镇、村、巷已经遭到破坏,老街改成马路、弄堂变成新巷、百年古桥纷纷拆除,拆下的古物件也不知去向。至今,我市尚未有一镇一村列入省级保护名录。杨桥、焦溪、孟河的一些历史建筑虽然有的已列入文保单位,尚处在民间自发保护阶段,缺乏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规划和修缮资金。

究其原因也有四:

一、观念淡薄,意识不强

    我们认为与兄弟城市相比存在意识上的偏差,对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再生性认识不够,不能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重建设、轻保护,有的把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对立起来,把历史文化遗产看成“包袱”、“落后”。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对促进经济作用不大,保护会阻碍城市发展,还要巨大的投入,导致保护为建设让道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领导没有强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应肩负起的重要责任,没有贯彻好国务院提出的文物保护“五纳入”的要求(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和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职能部门的管理有效性也亟待提高。

二、视野不宽,标准不高

2005年前,全市没有一个清晰、长远的文化名城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宏观上缺乏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总体布局和调控引导。旧城范围内大规模的“拆旧建新、弃旧建新”的开发建设活动,影响了历史风貌的保护,大量现代建筑在高度、体量、风格、色彩上对古城的历史风貌造成视觉上的冲击,一些重要的历史街区、历史地段的空间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很多文保单位存在“盆景化”现象,布局凌乱分散。同时,忽略了近代的工厂、名店旧址、学校、民居等城市发展印迹和名人史迹等历史文化遗存,一大批体现城市整体历史风貌的近代建筑得不到有效保护。我市部分文物的移建、改建、使用、管理也不尽科学合理,失去文物的原有价值,削弱了文物的文化内涵, 一些街区没有按照标准修旧如旧,无专业队伍参与修复,老百姓对此反响比较强烈。

   三、法规不全,执法不严

2000年以来,我市已经先后完成了《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2020)》、《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市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常州市市区文物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确实使文物保护有法可依,但现在还亟需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同时这些政策尚未真正落实到位,急需制定和完善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的、鼓励文化名城建设发展的可行的办法,特别是投融资平台、市场准入、财政税收、土地使用、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由于缺乏刚性的规划控制,常州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载体已经不多,部分历史保护区及历史建筑内人口居住密度过高,乱搭乱建现象比较多,安全隐患严重。由于没有刚性的法律法规,一批珍贵的历史遗存,在打桩机的轰鸣声中倒塌,一些古构件还被文物贩子收购贱卖了。管理体制尚未理顺,部门协同作战的能力不强。

四、人才缺乏,资金不足

 我市高端文化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因素。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结构不尽合理,人才结构断层、优秀人才外流,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流动方面的政策还不健全完善,特别是高端人才总量偏少,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专业人才缺乏。常州梳篦、乱针绣等民间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刻不容缓。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名城的历史文化保护、历史遗迹、实物遗存的亟待抢救;各种历史地段、传统文化风貌街区、古宅庭院等待维护;在城市发展史上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建筑和独特的城市景观、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等的保护与发展皆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现有的资金投入来源不广,多元化投入格局尚未形成。文物保护修缮的资金严重缺乏。

   以上这些均成为制约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瓶颈因素。

奋力作为  铸就辉煌

我们认为,珍惜保护历史文化,尊重延续历史文化,建设好历史文化名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城市兴旺的新机遇,更是民生福祉的好举措。文化名城建设既要积极稳妥,又要奋起直追,只要智慧谋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就一定大有可为。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利民为民为重点,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进一步彰显我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主题特色为立足点,按照项目的重要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原则,打造文化名城、塑造精品城市、建设宜居城市。

    基本方针:

1.在规划布局上,坚持“以人为本,传承发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保用并举”的方针;

2.在修复保护上,坚持文态、生态、形态、业态“四态”融合的方针;

    3.在统筹关系上,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方针;

    4.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坚持“有形、无形兼顾,硬实力、软实力并重,地上地下兼备”的方针。

    二、名城主题和总体目标

    名城主题:千载读书地,历代名士城。

    以彰显名人文化为主题,以古运河申遗为主线,以古城遗址、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工业遗存、古建筑历史风貌、古园林名胜为主要内容重点保护。加强历史名人研究,挖掘吴文化、齐梁文化形态与内涵,用有形的载体来承载无形的精神文化,让精神文化渗透进每个市民的心灵。

总体目标:通过几年努力,到2015年,在建成区内国家、省级文保单位数量有较大增长,市级文保单位争取达230处,各级文保单位完好率达95%以上,历史文化街区(镇、村)完好率达95%以上;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开放单位达50个;省级以上历史文化街区(镇、村)达8处;全市列入世界、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争取分别达到2项、14项、45 项、100项,2014年底前,大部分指标符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验收评估标准》的要求,力争2015年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核验收。

三、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

主要任务:

全力实施“12345”重点建设工程,即“一线”——古运河沿线,“二遗”——阖闾城、圩墩遗址,“三镇(村)”——孟河古镇、焦溪古村、杨桥古村,“四馆”——恽代英纪念馆、苏东坡纪念馆、盛宣怀纪念馆、张太雷纪念馆新馆(中国青运史杰出人物纪念馆),“五街区(风貌区)”——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南市河历史风貌区(实际上是青果巷西段,可包括市级文保单位中新桥,东下塘省级文保单位杨氏家庭戏楼和历史建筑张宅)、石龙嘴历史风貌区(市级文保单位锁桥周边到西直街、工业遗产“运河五号”、航仪厂周边、南河沿西岸到工业遗产梳篦厂,甚至可以扩展到拟建的三吴第一楼——大观楼)、天宁寺——舣舟亭历史风貌区。

全面实施六大工程:

1.名人故(旧)居和历史建筑修缮工程尽快修复扩建盛宣怀、张太雷、恽代英、苏东坡、唐荆川、李伯元、李公朴、史良、汤贻汾、吕思勉、吴稚晖、王诤、董亦湘、周有光等一批名人故(旧)居。积极筹建苏东坡纪念馆、盛宣怀故居、恽代英纪念馆,做好张太雷旧居、吕思勉故居、盛宣怀故居的修缮保护(筹建盛宣怀纪念馆);张太雷故居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在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张太雷故居对面建纪念馆新馆,并与团中央的中国青运史杰出人物纪念馆合署,可与省级文保单位清凉寺连成一个片区);恽代英纪念馆建设(修缮吕思勉东面已列为保护范围的恽代英住地,并筹建恽代英纪念馆,实现常州三杰纪念馆的完满,可与省级文保单位近园、市级文保单位吕思勉故居连成一个片区);苏东坡纪念馆建设(利用省级文保单位苏东坡终老地遗址——前后北岸楠木厅,筹建苏东坡纪念馆,与舣舟亭公园的东坡遗迹及有关苏东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成东坡文化系列);修缮保护中山纪念堂等历史建筑。

2.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修复保护工程: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东可扩展到市级文保单位新坊桥、史良故居、汤贻芬故居和省级文保单位阳湖县城隍庙戏楼,南包括市级文保单位刘氏宗祠,北到市级文保单位约园,西与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遥相呼应)、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近园、未园、意园修缮保护,可与前后北岸连为一片,急需修缮。意园曾为清代状元赵熊诏府邸花园,太平军占领常州后在此设圣库,英王陈玉成曾在此驻节,园内有米芾、蔡襄等历代名家书法石刻十余方)、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含市级文保单位李伯元故居、医学碑记碑、中新桥及一批历史建筑,南包括省级文保单位杨氏家庭戏楼及历史建筑张宅,北面与省级文保单位盛宣怀故居及两孙故居相呼应。)天宁寺东坡公园、石龙嘴历史风貌区保护工程(西直街、南河沿区域是我市大运河唯一幸存的具有江南晚清风格的绝版地段,可与工业遗产运河五号、航仪厂、梳篦厂等连为一片。)等五历史街区延伸扩展修缮和保护利用。

    3.古运河历史风貌区修缮保护工程:大运河申遗及相关遗址的修缮与保护,包括大观楼、西直街、西圈门、运河五号、大成一三厂。

    4.历史文化名镇、村、街巷修复工程:孟河、杨桥、焦溪、魏村、浦前、余巷、横山桥等名镇、名村的修缮保护。孟河可打造为常州地区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杨桥可打造为常州地区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5.古城遗址考古发掘保护工程:重建季子祠,修复蔡邕墓,发掘寺墩遗址,开展阖闾城考古挖掘,建立大型遗址公园。

    6.历史文化研究工程:整理、编写、出版常州文库(常州通史、简史)、名人研究系列丛书(大辞典),拍摄常州名人系列电视片。挖掘和研究齐梁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特色文化,变文化遗产优势为文化发展优势,精心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责任分工

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根据以上六大工程实行责任分解。市党政领导亲自挂帅。主城区的全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工作应以市为主,由市有关部门为责任主体;其它全国、省重点文保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由市、区共建,以区为主,区为责任主体。古镇古村及大遗址规划保护和修复由市、区共建,以区为主。

宣传部门负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的宣传发动工作,包括制订宣传计划,进行整体策划、资料编辑、宣传组织、发动等,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氛围

规划部门依法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内的一系列规划,动态滚动编制一系列专项规划和配套规划,配合相关区政府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结合现代特色服务业的发展要求,配合相关部门同步编制历史文化保护及相关工程的规划等。

建设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重点工程的建设管理,协助编制《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名录》,协助做好全市文物的保护和抢救工作;重点负责青果巷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保护,历史建筑的修缮维护,做好青果巷西段、石龙嘴历史风貌区保护修缮的前期工作等。

文化文物部门负责文化遗产普查,编制《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工程名录》,修复重点名人故居,做好各级文保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和认定工作;推进大运河申遗、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扩容、升级和日常监督管理,推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作保护利用工程等。

市法制办负责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常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等;按照工作职责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

统战部门负责发动海内外名人后裔和非遗传承人,捐献文物资料,商务局做好招商引资,台办、侨办做好配合,吸引中外客商投资文化遗产保护和兴办文化产业。发改、国土资源、园林、环保、房管等相关部门负责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名城委的其他成员单位,按照项目推进计划,做好相关的配合工作。

辖市(区)政府负责辖区内古镇、老街、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创造条件择机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做好辖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作等。武进区政府要尽快开展阖闾城考古挖掘,做好建设大遗址公园的规划准备,做好李公朴故居的修缮。新北区政府要举全区之力加快孟河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创建工作。

特邀研究员(地方文史专家)负责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工作的策划、献言献策,做好与国内文史专家的沟通与联络,名城申报材料的审核,名城保护各类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

四、保障措施和几点建议

目前,我市已经全面启动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工作,借鉴兄弟城市的有益经验,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纳入目标考核。一要理顺管理体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财政、发改、建设、规划、文广新、旅游、园林和五个市辖区的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名城建设的统一领导;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建设、规划、文广新、园林、旅游等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下设宣传、规划编制、保护利用、文物修缮利用、地方文史专家和五10工作组,负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日常工作的计划制定、推进、组织、宣传、协调、资金安排以及政策保障与长效管理措施的制定等。理顺和加强保护管理体制,把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名城管理委员会合并成立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由分管市长兼任主任,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实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构建文物、旅游、规划、建设等部门良性沟通和有效合作的新平台,有效地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管理的有效性。二要强化专门机构。单独建立市文化遗产局,配强力量;各市(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设置常设的管理机构,并配置相应的专业管理人员,全面负责历史文化名城的日常管理工作;三要成立研究机构。学习扬州成立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选调专业人员从事该项工作,定编定岗定人,聘请全国、省知名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指导我市文化名城建设工作;四要建立咨询监督机制。建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以及公众参与机制,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建立监督机制,纳入市委重点督查项目,市人大实行依法监督,市政协委员开展民主监督;五要建立目标任务考核机制。对分解任务实施跟踪考核,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六要建立全社会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各单位、社会团体、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的作用。

   2、完善名录标准。

    充分挖掘文化遗产资源,摸清家底,完善名录,要组织力量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开展大规模、拉网式的文物普查,不断扩大可保护利用的遗存。制定保护标准,对未列入文保单位的有价值的遗存划分更细更广的标准,保护范围应覆盖整个市区,兼顾到区镇、村。对符合保护标准的历史街区、名人故居、古建筑、古构筑物、古树名木等进行全面普查,分类、分级、编号,并挂保护标志牌,制定具体办法,规范其使用、维修、改建、扩建行为。

附:2011年苏州、无锡、常州文保单位、控制点数量比较表(处)

级别

 

市别 

文保单位

市县级文保

控制

新发现

文物点

国家级

省级

市县级

苏州

34

138

398

---

1920

无锡

15

83

318

185

1650

常州

5

50

235

488

1270

     3、科学编制规划。

    保护规划应深入分析城市演变过程和发展特点,把握名城历史文化遗存的内容、分布等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保护原则和重点。注意对城市传统文化发掘与继承,将文化保护列入城市发展过程中进行研究。邀请专家参与编制、审查论证规划,确保少走或不走弯路。规划部门要在编制《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各级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和街区、街巷的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完成编制《常州紫线保护规划》、《常州市区古镇古村老街整体框架体系规划》,及早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文物部门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并进行前置审批。

   4、加强法制建设。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城建设中要加大保护执法力度,积极推进《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常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常州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常州古运河保护办法》、《常州工业遗产保护办法》等地方法规、政府规章的制订和实施。规定审批程序,尽快用政府令等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给予明确,提高保护的权威性。特别要通过政府令的颁布禁止文物古建(构)物的非法买卖。各级文化、规划、公安等行政执法机构,要依法制止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对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化遗产破坏、被盗或遗失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充实文化遗产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创新运作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市民参与、企业资助、银行贷款的全社会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并制定相应政策法规。一要增加财政投入。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规,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引导、奖励,同时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鼓励生产性保护,促进传承发展。二要实行资本运作。应尽快建立政府财政“名城保护专项基金”(参照无锡做法),采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项目融资、吸收社会捐款等方式,要吸引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投资历史文化保护项目,扩大资金来源,加大对名城保护投入。市发改委要会同文化、财政、税务、国土、建设等部门,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保单位、历史街区、古镇古村、工业遗产等保护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三要优化运作方式。建立项目运作主体良性发展机制,给投融资平台注入必要的土地储备,赋予一定的经营管理权限,通过资产增值来提高投融资能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要与旧城改造、旅游开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6、营造良好环境。

    要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那样,把全社会动员起来,千方百计营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良好的社会氛围。一要加强知识培训。通过市委中心组、龙城讲坛等学习载体,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加强广大干部群众对规划、历史文化、法律法规知识的深入了解,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要加大宣传力度。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育计划、编入乡土教材,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民政部门要规范路名,运用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路名;各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知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和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

几点建议

我们认为,要为重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起好步,开好头,必须首先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经常性专家咨询指导制度。诚恳拜访、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帮助常州“把脉、出招、论证”,获得专家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2.主动积极做好名城申报材料准备,吸取兄弟城市的负面教训,做好规划修编,精心制作电视片。

3.凸显常州名人文化特征,做足名人文化文章。历史街区保护要扬各街区的个性特点,注重“四态”融合,各街区要有不同的文态、业态定位,防止同质化竞争。对文保单位进行抢救性修复,提高修缮质量,防止修缮性破坏,保持古雅、质朴的风格,加强历史建筑环境要素保护,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强历史街区长效管理。

    4.重点工程要确保质量、增色添彩。重点项目要请顶级专家设计,邀请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投资,请专业队伍施工,吸取外地成功做法,不走弯路,达到形态环境完美,文化内涵深厚,业态布局合理,让人流连忘返。多名专家建议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要向东西方拓展,在青果巷街区设置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和青果巷名人综合博物馆;由点到面,扩大近园等园林名胜的保护范围;阖闾城遗址保护刻不容缓,邀请国家级专业考古队进行重点考古发掘。

    5.适时召开全市动员大会,鼓舞士气,让全市人民及时了解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目标任务,分解落实任务。号召全民参与,各单位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扎实工作,形成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为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献计出力的良好局面,营造时不我待、奋起直追浓厚的社会氛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