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要闻 >> 内容
 
加大统筹力度 推进一体发展
发布日期:2012-12-07 浏览次数:  字号:〖
 

 

 

——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中心镇建设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启动农村市场拉动内需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快中心镇建设”是市委交办的重点调研课题。今年3月份以来,我委在分管主席的带领下,与金坛、溧阳、武进、新北政协联合,对全市中心镇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我市中心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基于对常州发展阶段性态势的总体把握,基于对外部发展环境的综合考量,基于对中长期发展形势的准确判断确立了实施“城乡一体化”等“四大战略”,并于20112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的意见》(常发(20116号)文件,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更高平台上启动了薛埠镇、尧塘镇、南渡镇、天目湖镇、孟河镇、湟里镇、横山桥镇、雪堰镇等8个中心镇的建设。

一年多来,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的精神和市政府“逐步将中心镇建成现代化小城市”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有效整合各类资源,集中力量强力推进,我市中心镇的发展基础明显增强,发展动力不断加大,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建设成效逐步显现。一是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市委明确提出了要全力把中心镇打造成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到2015年,初步形成特色鲜明、产业发达、人口集聚、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小城市雏形的目标任务。二是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一年多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探索、锐意创新,以机制创新突破中心镇建设的瓶颈制约。1.不断形成和完善了市、辖市(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市级部门积极支持、中心镇努力奋进的工作联动机制;2.不断形成和完善了重大项目推进机制。重大项目优先安排在中心镇实施,带动了中心镇功能的提升、产业和人口的集聚。2011年,我市共有11个省、市重点项目落户中心镇,2012年又明确为中心镇建设项目推进年,确定了市级中心镇100项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315亿元;3.不断形成和完善了城镇建设经营机制,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心镇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多元化多渠道融资建设。目前,尧塘、雪堰、湟里等中心镇已经拓展或组建了各自的投融资渠道和平台,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规划修编基本完成。我市坚持以统筹发展、率先发展为目标,突出理念创新,强化组织领导,将2011年作为全市中心镇规划修编提升年,高起点推进全市中心镇规划修编提升工作。目前,除天目湖镇因溧阳市城市、产业空间资源整合和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工业园区转型升级需要,溧阳市正在深化天目湖镇产业发展研究、景观体系规划相关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外,其它7个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已经通过成果验收,主镇区和城镇近期建设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主镇区核心区以及城镇重要区域(地段、节点)城市设计、相关村庄规划也都基本完成,我市中心镇开始进入在规划指导下的有序发展阶段。四是“三个集中”扎实推进。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抓住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规律,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治本之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举措。我市始终关注研究“三农”与“三化”的融合发展,坚持不懈推进“三个集中”。截至2011年底,横山桥镇进驻工业园区企业327家,全年园区企业完成工业产值达246.31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87%。湟里镇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35个,种植花卉苗木1.9万亩,产值2.5亿元,通过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8万亩,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孟河镇已累计建设62万平方米安置小区,新镇区农贸市场、幼儿园、小学、公园、文体活动中心等配套齐全,为农民提供了现代化的居住环境,有力的推动了农民向城镇集中,也为加快中心镇建设打下了基础打开了空间。五是综合实力持续增强。近几年来,我市各中心镇有效整合各类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118个市级中心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共计422亿元,同比增长21.6%,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16%;中心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5304元,同比增长15.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84元。

一年多的实践,我市中心镇建设大推进、大突破的态势逐步形成,中心镇建设迈上了常州城乡建设史上新的起点,为统筹城乡奠定了长远基础,为城乡一体开拓了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也清醒地看到,我市中心镇城镇化水平还存在两个“滞后”的现象,即:中心镇城镇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仍然滞后于城市化。如薛埠镇工业化水平已达到88.17%,而城镇化率只有37.69%;我市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5.2%,而8镇的平均城镇化率只有37.51%,这与市委、市政府“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在进一步将中心镇建设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些必须破解的困难和问题:1.中心镇的镇区建设滞后,新一轮规划急需实施。目前我市的城镇发展模式基本上还是延续上世纪八十年代原有“苏南模式”,以农村工业化为主,现有的城镇建设主要是沿路、沿河自由式发展建设用地相对碎化,城镇形象特色不突出;2.公共服务能力不强,人口规模效应发挥不够。经过几轮区划调整和中心镇建设的推进,镇域规模有所扩大, 8个镇平均镇域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左右,但镇区人口集聚效应尚不明显。截止2011年末,薛埠镇、南渡镇、雪堰镇、孟河镇镇域常住人口平均只有65294人,镇区常住人口分别为:11824人、24500人、38477人、19721人,镇区人口规模偏小,规模效应难以发挥,基础设施建设人均成本高,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完善;3.土地、资金、人才等基本要素制约日趋明显,区域带动作用有待增强。随着中心镇规划的进一步实施、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心镇都不同程度面临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中心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特别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镇级政府仍然是投资的主体,但财政支撑严重不足,建设资金缺乏制约了中心镇的发展速度。同时,中心镇的发展必然需要拓展空间,土地约束矛盾随之也日益凸显。按照中心镇的发展规划,到2030年,各中心镇的镇区规模都要大幅度扩展,而经过省、市、辖市(区)层层分解后,落实到中心镇的可用土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4.自身魅力彰显不足,特色化发展有待加强。中心镇在规划建设上,现代化元素运用十分普遍,但对各自的自然环境、产业特色、区位特点、人文传承、建筑风格等研究不足,特色化发展有待加强;5.辖市(区)之间、镇与镇之间在工作推进上还存在不平衡性。等等。

 

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中心镇建设如何按照“全面提升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促进中心镇向现代化小城市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的总体要求,如何咬定目标再发力,攻坚克难快推进,进一步加快“人口再集中、产业再集聚、功能再集成、要素再集约”进程,早日将中心镇建成现代化小城市,提出如下建议:

一、凝聚战略共识  再增新的动力

大业需携手,重任贵同心。中共常州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常州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提出了以统筹发展为手段,加快城乡现代化进程的要求。我们已经开启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必须对中心镇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再认识,更加深刻地把握加快中心镇建设在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切实增强加快中心镇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首先,加快中心镇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

日前,长三角区域规划已获得国务院批准出台,区域化发展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作为长三角区域具有较强成长性的现代化大城市,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2万美元,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厚积薄发、蓄势突破的关键阶段,处于一个重要的城市转型期。这种转型是一种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多视角的综合转型,需要采取战略举措进一步解决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不平衡问题。把中心镇建设纳入到全市转型升级的总体格局中,以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有利于从本质上解决城乡、产业、区域等协调发展问题,能为常州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后劲。

其次,加快中心镇建设是富裕农民拉动内需的战略基点

城镇化水平低不仅是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富裕最突出的矛盾,也使农村巨大的需求潜力难以释放出来。目前,我国的消费市场正呈现两大特征,一是中小城市和农村消费市场随城镇化的推进而扩大,空间无限。二是一、二线大城市的消费市场已经趋于成熟,可拓展空间有限。而大力推进新生代农民市民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在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中心镇是扩内需、稳增长、促稳定的重要载体。中心镇建设将带动投资的增长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促进消费的扩大,有助于持续提高城镇化水平,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人口的生产方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变,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富裕水平,使农民富起来、转出去、留得住、能消费。加快中心镇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启动农村市场拉动国内需求,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战略选择。

第三,加快中心镇建设是县域经济实现突破的战略举措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常州提升现代化水平,提升发展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区域发展来看,我市县域经济较为薄弱,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还相对较慢,常州要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新一轮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重点、难点、差距在县域,同时,发展空间和潜力也在县域。而中心镇建设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区域内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平台。因此,我们在谋划新一轮发展的过程中,要着眼于整个常州的一体化发展,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把中心镇建设放在重中之重,以大智慧、大胸怀、大手笔加快中心镇建设,通过加快中心镇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常州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二、突破瓶颈制约  提升内在活力

创新决定思路,创新就是力量,创新创造始终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加快中心镇建设进程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常规中大胆探索,在困难中创新有为,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破解难题,以创新创造破解制约,实现中心镇建设的新突破。

1.不断强化规划管理。一是要明确定位分类指导。按照中心镇的区域经济地理位置及社会功能需求情况分析,我市现有中心镇至少应该分成两种类型确定其建设发展的主方向,一种是距离城区较远的中心镇,如薛埠镇、南渡镇、雪堰镇、孟河镇,应明确按照辖市(区)副中心、小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定位,以现代化小城市的标准加快规划建设;另一种是其地理位置在发展形态上已经或即将成为中心城市组成部分的“城市片区型”中心镇,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主动迎接主城区的辐射,按照主城区的片区功能区规划加快建设,尽快融入主城区,实现更高水平的城市化。如横山桥镇的规划建设就应尽快融合到我市东大门建设的大格局中,统筹规划、一体建设,实现更高层次的一体发展。二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规划“一体化”。要高位协调部门配合,努力做到中心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同时推进、无缝对接,杜绝“两张皮”现象,避免规划失误和重复建设等。要抓紧编制村庄布局规划、中心镇与中心村关联的规划、中心镇与周边非中心镇关联的规划等。三是要编制出台中心镇建设行动纲要。要立足当前,着眼发展,确定适当的建设周期,编制出台中心镇建设行动纲要,着重对中心镇建设的目标、任务、存在问题和政策支持等方面作出统一规划,统筹和引领中心镇建设科学发展、有序发展和加快发展。四是要强化规划实施的刚性管理。未编制控制性规划的区域一律不准建设;已经编制的规划,必须经过科学论证,按法定程序及时报批,并适时向社会公示,推行阳光规划,利用法制、舆论、社会等多种监督,确保规划的连续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保证项目服从规划,建设执行规划,真正做到规划如法、执法如山。

2.深入整合土地资源。“十二五”期间,我市面临用地指标更加紧张与土地闲置浪费的双重矛盾,面临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双重压力,面临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双重考验,这些问题在中心镇层面尤其突出。城镇建设用地及用地指标严重不足,是城镇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加强土地管理、严格执行土地政策的前提下,要按照中央“在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时,要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创新优先支持中心镇建设的政策措施。一是用地指标向中心镇倾斜。在中心镇,无论是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万顷良田建设,还是基础设施乃至城镇整体建设,都需要有土地启动建设、承载建设。因此,可采取在年初国家计划下达时,充分考虑中心镇建设需求,加大倾斜力度,明确一定的用地指标由市国土局计划单列直接供应;中心镇通过村庄整治、建设用地复垦等措施取得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应全部留用。二是明确并落实“多予少取”的支持机制。建议中心镇规划区内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应不低于80%留用于镇;由中心镇征收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污水处理费、矿业权价款和市、辖市(区)发证所征收的采矿权价款等,除按规定上交中央、省部分外,在市县职权范围内的应实行先征后奖,增强中心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三是认真探索实施“留地”补偿制度。要按照“在规划征地时,以实际征地面积的8%10%用作集体经济发展用地”的规定,择高落实“留地”补偿制度。对于留用的土地,要在征地时一并办理土地审批手续,统一规划开发,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使农民更直接更持久地分享土地开发的成果此外,中心镇政府应注意培育打造新兴产业重点项目,争取点供指标;注意研究土地性质的政策界定,对于城镇绿化、河道建设等,因未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不应占用建设用地指标;要大力提高集约用地水平,努力提高投资强度,因地制宜推进标准厂房建设;要对人数较少的散居村落、“空心村”、空置房进行普查,研究出台政策,鼓励人口集中和宅基地、闲置房异地置换,优先将散居村落的人口首先集中到中心镇、中心村。

3.探索多元投入机制。一是探索财政超收留成的分配体制。我市乡镇财力分配处于弱势,预算内可用财力不足一般预算收入的四成、财政总收入的两成,乡镇财力的增长落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改革财政分配体制成为推进中心镇建设至关重要的激励措施。建议以事权财权相匹配为方向,在中心镇率先试点“核定基数,增量留成”的分配体制,激发中心镇建设的内生动力。如以2011年中心镇一般预算收入为基数,在未来的几年内实行超收部分全部留成的财力分配方式。这将极大地促进中心镇的公共事业建设,而且不会对辖市、区政府形成明显的财力负担。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镇级金库财政管理制度。二是探索投融资新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要加大对中心镇融资平台建设的指导,加强市、辖市(区)、镇三级平台协作力度,提高中心镇投融资平台运作的能力和水平;要鼓励国企资本、民间资本等投资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新居住区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三是推进“银镇合作”,加大支持力度。要用好惠农资金信贷政策,支持金融机构与中心镇合作,推进银镇联盟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心镇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加强产业支撑  壮大发展实力

中心镇建设能否获得持久动力,基础在产业,关键在产业,着力点也在产业。产业是建设的根本,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有项目建设才有抓手。只有实实在在的大项目、好产业,才能拉动实实在在的大建设、快发展,才能增强中心镇整体发展的实力、活力、竞争力。

1.加快集聚集约发展。要充分发挥城乡资源差异化优势,着力加强城乡产业分工与协作,以辖市(区)为主体统筹生产力布局,统筹中心镇与开发区的产业布局,科学规划各类功能分区,突出中心镇的工业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商贸公共服务区建设。按照“产业培育特色化、特色产业集群化”的思路,集中各种资源,打造产业发展集聚平台,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功能区(园区)集中集聚;要以“中心镇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为契机,凝练一批、争取一批、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争取列入上级中心镇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争取中心镇建设专项资金,加快引导、启动和推进中心镇的重点项目建设;要将中心镇的招商引资活动纳入辖市(区)招商引资的计划中统筹安排;要结合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立足于“城市提升、农村夯实、错位发展”的思路,努力将中心镇培育成为城市产业承接地。市、辖市(区)两级要利用城乡劳动力成本差异、城乡土地级差等制定政策,鼓励城市中环保的、安全的、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向中心镇园区转移,促进就业和人口集聚。

2.加快科技创新和特色发展。培育中心镇工程的核心是加快特色产业培育与发展,以“一镇一品”、“一镇多品”的特色工业化带动中心镇的城镇化是加快中心镇建设的重要方法。各中心镇要将科技创新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作为着力点,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发展优势,积极挖掘发展潜力,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律,选择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产业,积极争取科技部门支持,着力培植和建设科技型的特色产业基地,争取特色产业政策,培育中心镇独特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如:横山桥镇紧紧抓住我市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设立产业引导资金和文化产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契机,全力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效果明显。市、辖市(区)两级科技部门要加强对中心镇科技创新的研究和指导,加大对中心镇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推进中心镇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对中小企业科技服务水平,为中心镇的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加快产业协调发展。产业发展必须是三次产业的协同推进,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日前经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了长三角要成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定位,并指出到2020年,长三角将出现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因此,在推进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必须以现代制造业发展带动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围绕2014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农业、精品农业;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吸引这类企业直接到农产品产区设厂,提高农业效益;要加快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加快商贸综合体和商业网点建设,鼓励大型商业企业抓住农村市场启动先机,到中心镇建立区域商业中心;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快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建设,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4.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支持力度。本土企业是中心镇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本。要把做大做强本土企业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大力支持本土骨干企业和特色产业做大规模,以骨干企业发展带动企业集群发展,以集群经济发展推动镇域乃至县域经济发展。只要本土企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就会为外地资本进入营造良好的环境。要用“招商引资”的相关政策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吸引和鼓励本籍企业家回家乡创业发展。同时要着力培养一支善于经营、勇于开拓的本土企业家队伍。

四、坚持特色发展  彰显独特魅力

特色是城镇的灵魂。一个城镇有没有久远的生命力和魅力,关键在于有无个性和特色。一个城镇要具有魅力和潜力,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克隆”,而在于立足城镇的历史积淀,保护城中的文化遗产,彰显当地人文资源的特色。当前,我市中心镇建设正处于新一轮的起步阶段,与主城区比较,塑造特色化发展的空间较大、成本较低。各中心镇要坚持特色发展不动摇。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注重生态环境的提升,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重城镇软实力的打造。要特别突出产业、区域、经济、人文等优势,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地理条件的情况下,注入开放、包容、鲜活的时代元素,因地制宜,将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融合到中心镇建设中,打造出建筑特色、人文特色,RUy永康新闻网创造出独特的城镇形态、镇域文化与经济共同进步的多赢局面。

1.要在文化品位上做文章。外部形态是城镇的“形”,文化内涵是城镇的“神”。镇域文化展示城镇的风貌和品位,是一个城镇赖以成长和发展的灵魂。一个城镇的特色能够让人感知到的有五个方面,即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环境、产业结构和历史文化。这五个方面中,文化是永恒的。构建城镇特色,要进一步注重对中心镇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和提升。要加快中心镇文化设施建设,重视群众文化需求,尊重地方民风民俗,不断提升、凝练、培育地方文化,造节造文化,提高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

2.要在城镇形态特色上深研究。城镇特色通过城镇形态得以体现,城镇形态主要是指建筑、广场、建筑空间的风格及造型等。要根据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风土人情等,加强建筑风格本土化研究,加快编制中心镇建设特色规划,指导中心镇建设更加体现江南水乡的总体灵魂,使城镇建筑的风格到色调等都体现个性、别具一格。吸取一些城市由于规划设计、发展理念的同质化,在“城长”的过程中,日益丧失了自己特色的教训,要坚决避免走“千镇一面”、丧失特色的老路。

3.要在建设管理上下功夫。中心镇建设迎来更大空间的同时也面临更高要求。市、辖市(区)两级要统筹考虑中心镇交通网络建设,在铁路、公路、水运,特别是即将开始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要把中心镇作为重要节点统筹考虑,进一步突出中心镇的区位优势。中心镇要坚持“规划控制、分片开发、基础先行、配套建设,拉框架,扩新城,改老区”的思路有序推进。当前,中心镇应以城镇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加强管理,提高中心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要加大镇容镇貌和镇区环境整治力度,创造更加优美的环境。

五、加强综合支持  增强可持续力

中心镇建设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考验着各级政府的决心和执政能力。各级各部门的支持是中心镇建设能否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关键所在。

1.要推进“扩权强镇”的管理体制改革。中心镇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心镇新一轮建设的推进,政府转型已经远落后于经济社会转型,社会经济管理功能已经跟不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小马拉大车”、“人大衣小”、“看得见管不了,管得了看不见”等现象十分严重。同时,管理权限的不足也压抑了内在的发展活力。针对这种情况,天目湖镇率先突破,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已获省委、省政府批准。市域外的其他地区也有一些创新和探索。市、辖市(区)两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借鉴和推广“高配班子,增强领导力”、“下放权限,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内生动力”、“探索新型管理架构,增强管理效力”等一些有益的做法,进一步加大力度,本着“放权、让利、分责”的原则,从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调整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完善体制和运行机制入手进行推进, “依法下放,能放则放”,依法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和执法权,简化项目审批服务环节,扩大中心镇的行政管理自主权;在定编定职确定总体组织构架后,可由中心镇根据其工作特点和需要自主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赋予中心镇一定的人事管理自主权;建议加强研究,适时给予中心镇“省级经济开发区”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实实在在地推进行政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2.要研究人口城镇化的相关政策。作为人口集中的新主体,在着力吸引外来人口参加建设的同时,中心镇要积极探索“上移”举措,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中,在加快中心镇建设的进程中转移农民、减少农民,以镇固农、以镇促农、以镇助农、以镇带农,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据调查,目前土地、计划生育、户籍等农村政策与中心镇的发展不配套,是相当一部分农民“离乡不离土,进城不入户”的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价值日益凸显,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在计划生育政策上有较大的区别,这一点对很多农民也有吸引力。因此,在市权范围内,要研究出台在保障农民既得利益前提下的,与中心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配套的土地、计划生育、户籍、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措施,努力消除农民对变市民的疑虑。

3.要不断提高中心镇的公共服务水平。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权利,把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要优先在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等八个方面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我市要以中心镇为着力点、突破口,统筹市域内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推进中心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领域的,民众更加期盼解决的公共服务当中的突出问题,使中心镇成为我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先行示范区。一是要加大统筹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关键任务,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共服务,是必由路径。二是要尽快实施。统筹意味着攻坚,攻坚则越早越好,越早实施成本越低,越晚实施社会风险越大。三是要多还旧账不欠新账。我市城乡公共服务差别较大。据市相关部门数据显示,2007年—2010年,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44%,而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只有33%左右,乡镇落后约10个百分点;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没有出现缩小态势。2007年—2010年,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年均增速17.73%,全市年均增速20.18%,落后2.5个百分点。因此,要加大力度,以中心镇为突破口,多还旧账不欠新账,早日实现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4.要加强中心镇的人才保障。要尽快研究出台与中心镇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育制度,为中心镇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创新方法,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使用的激励机制,提供广阔舞台,发挥人才智慧,鼓起人才口袋。要从中心镇的实际出发,重点培养和引进符合中心镇发展需要的产业经营、工程建设管理等实用人才。二要做好相关业务人员培训。要加强对乡镇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积极培养乡镇业务骨干。三要实行人员双向交流制。建议在辖市(区)职能部门和中心镇之间定期进行人员交流。对那些必须有行政执法资质证书的岗位,要组织抽调部门人员到中心镇服务,同时选派中心镇人员到部门锻炼培养。四要建立咨询顾问制度。中心镇可聘请长期从事中心镇研究或工作的专家,作为中心镇的发展顾问,充分发挥“外脑”作用,为中心镇发展出谋划策。

5.要健全完善领导和考核体系。一是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落实市委《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的意见》精神,辖市、区党委和政府要按照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加快制订具体的实施意见,细化政策措施。二是建立市领导联系制度。建议由市领导与8个中心镇建立联系制度,开展经常性调研和联系,及时发现和解决中心镇建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主导在市、主抓在辖市(区)、实施在镇、各方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三是完善中心镇考核体系。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确立中心镇考核类别,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办法,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关键性重要指标和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适时适度作相应调整,形成动态评价机制,引领中心镇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四是设立市级中心镇建设引导资金。突出统筹城乡思想,加大反哺力度,设立市级中心镇建设引导资金,引导辖市(区)镇两级和社会各界聚力启动和加快中心镇建设;设立中心镇重点项目支持资金,推动项目的加速落实;设立中心镇建设考核奖励资金,对先进中心镇进行奖励。各项资金必须是市级引导、辖市(区)配套,共同推进,为中心镇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注入更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