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社情民意 >> 内容
 
第8期 关于我市休闲观光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5-05-08 浏览次数:  字号:〖
 
  市政协委员徐晓芬反映:截止2013年,常州市在建和已建规模休闲观光农业点有130多家,全年共接待游客820万人次,实现农业旅游收入约13.2亿元,在农业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已占据一席之地。
  虽然常州休闲观光农业起步较早,行业发展机制相对成熟,但同样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项目低端,同质化严重。现阶段开发层次集中于以农业观光为主,活动类型单一,缺乏对乡村环境、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挖掘,功能和品位有待提升加强。
  二是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附加值没有得到体现。经营模式低端,没有利用好农产品二次销售渠道,农业产业品牌尚未建立,且整体经营缺乏统筹管理,经济效应有待放大。
  三是资源浪费,生态保护不到位。本土资源利用不善,园区布局无序,与周边环境缺乏统一性,不利于农业及休闲观光可持续发展。
  四是整体配套较为薄弱。部分项目缺乏必须的安全保障设施和服务配套,使得市民可达性较低。
  在常州周边和其他产业发达地区,有不少休闲观光农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鉴。
  1、台湾休闲农业。台湾休闲农业共性在于定位准确,主题鲜明,布局合理,管理到位。在网络销售的强力推广下,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周到的服务广受游客欢迎。
  2、无锡阳山田园东方。它是国内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集合大型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度假、田园生态居住于一体。这一产业模式将农业与服务业相结合,极大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
  3、浙江“洋家乐”模式。“洋家乐”是指在浙江德清的外国人农家乐集聚区。“洋家乐”突破了完全依靠景点来带动自身发展的传统路子。他们租用民房,融入环保理念改造农房,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可以完全放松解压的天然场所。
  结合常州现状,借鉴先进经验,对常州休闲观光农业转型升级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大力发展富有常州特色的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充分挖掘常州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导入现代农业产业,找准定位,彰显区域和项目自身特色,做强做大休闲观光农业。
  2、做长做深产业链。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横向产业链与纵向产业链相交融合,使产品多元高效,满足不同市民和游客需求。
  3、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休闲观光农业服务规范体系,加强从业人员培训,鼓励艺术和科技工作者、专业志愿者驻村帮扶,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加强设施提升建设。完善休闲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服务功能,合理优化布局,营造多元多样休闲度假空间。对目前市场发展不同类型和阶段的休闲农业观光模式提供借鉴。
  (1)对已建成的一批成功运行的休闲农业设施,依托其乡野风景、产业资源和民俗文化,借鉴“台湾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科技生态园、产品展览馆等多种农业科普手段,增加游客互动和趣味性,延长游客活动和停留时间,在生态绿色产品生产和加工上提升档次,做精做优产业链,提高产品品质和品牌,不断增强产品附加值。
  (2)对农业产业基础好,有明显地域特色和文化资源优势的地区如焦溪镇、孟河镇、夏溪苗木之乡、雪堰杨桥地区等,应适时启动总体规划,整合当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存和生态观光农业要素,加快规划论证、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招商,借鉴“东方田园”模式,推动现代园艺、旅游观光、都市休闲、产镇融合发展,并进一步带动休闲地产、养老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和城乡面貌,打造具有自身魅力的梦幻田园。
  (3)对具有优美自然景观的林地、湖泊周边,可借鉴已有的天目湖旅游区、茅山风景名胜区域的品牌效应以及 “洋家乐”模式,融入生态环保理念和创意思维,在保护现有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提升产品开发品质,并可结合农村土地流转新政,加快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