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要闻 >> 内容
 
十年磨一剑 剑指中高端——关于创新发展常州制造业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6-01-11 浏览次数:  字号:〖
 
        按:2015年11月28日,市长费高云在《十年磨一剑,剑指中高端--关于创新发展常州制造业的建议》调研报告上批示:“该报告对下一步制造业发展、产业升级提了很好的建议,值得我们在工作中吸收、借鉴,望各部门在研究“十三五”及今后一个阶段工作中参考”;2015年11月9日,王成斌副市长作出批示:“这份报告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紧扣常州工业已有的基础和优势,清醒看到我们的短板和企业家的困难、困惑,提出了很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值得我们认真落实。请印转经信委及各辖市(区)分管同志阅研。”
  制造业,对于常州意味着什么?任何一个了解常州发展历史的人都明白--制造业是常州经济的脊梁。在国际经济风云变幻、宏观环境“三期叠加”、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对于常州这个以制造业为经济支柱的城市而言,有着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更蕴含着许多历史性的机遇。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科学谋划,根据国家和省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目标任务,结合我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及时制订出台了《深化“三位一体”发展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以下简称《常州行动纲要》),标志着常州正在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的目标迈进。
  根据市委确定的重点课题,市政协组成调研组,在副主席杨平平带领下,围绕抓住“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推动全市制造业创新发展这一主题,组织部门座谈,深入企业调研,充分听取建议,广泛开展协商,现将有关调研情况和对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中国制造2025》对常州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路、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它对于以制造业为支柱的常州来说,充满了机遇和希望,也充满了竞争和挑战。
  (一)坚定了发展制造业的信心。从国际范围看,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是工业强国。美国虽然整体淘汰了一些传统制造业,但资源却不断向新的制造产业聚集。日本企业虽然将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转移到国外,但仍将核心部件的生产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的总部保留在国内。德国经济之所以领先于整个欧洲,正是得益于强大而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只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30%以上的出口商品是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从国内发展来看,凡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其制造业都比较发达。过去三十多年中,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制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现在到2025年的十年中,制造业仍然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关键的动力,这就是《中国制造2025》给予我们的强大信念。
  (二)明确了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方向。《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思路是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通过重点发展十大制造业领域,使我国到2025年跻身制造强国行列。在产业方向上,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领域;在发展思路上,就是要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而作为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常州,经过多年来的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无论是在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路径上,与《中国制造2025》有着众多明显的契合点,这些都是常州制造业得以实现新突破的现实机遇。
  (三)看到了中国制造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今年6月份,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报告根据131个国家从1970年至2010年的工业现代化定量评价,认为2010年中国工业水平比德国、英国大约落后100多年,比日本落后约60多年。这个结论对于所有工业制造领域而言未必成立,但让制造业企业看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有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但很多代工产品其原料和市场都在海外,真正拥有全球性的自主品牌少之又少。国内知名的“瞭望智库”最近在上海、浙江、福建等制造业重点地区采访了百余名专家和企业家,问及中国制造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企业家看来,除了技术、质量、品牌等有形因素,一些无形压力更让他们深受困扰,突出表现为中国产品廉价低质的形象没有根本改变,企业追逐短期利益现象仍然存在。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制造业面临的这些困扰,都与工业精神和制造文明的缺失相关。
  (四)激发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动力。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工业4.0”等战略,希望通过推进技术进步和调整产业政策,重获在制造业上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即便是经济发达国家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制造业。这些国家采取的战略措施,揭示了制造业发展所必需的动力,有些是需要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比如对前沿技术研发的扶持、金融政策的完善、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等;有些则是地方层面需要努力的,比如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对发展环境的优化等。《中国制造2025》向所有制造业的企业家表明,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国之重器,国家将更加重视和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常州行动纲要》的出台也表明,加快制造业的智能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市既定的发展战略,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也不能动摇。
  二、如何看待常州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客观分析常州制造业的基础和条件,理性评判“常州制造”的水平和地位,是实现2025制造强市目标的前提。
  (一)常州是一座根深蒂固的制造业城市。常州城市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制造业是我市经济的支柱、城市的脊梁。当西方工业文明进入中国之初,这里就涌现了大成、民丰、厚生等一批制造业企业,使常州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当新中国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之初,这里就涌现了“工业八条龙”、“小桌子上唱大戏”的制造业发展样板,使常州成为名闻遐迩的中国工业明星城市;当改革开放风潮席卷华夏大地之初,这里就涌现了一大批以制造业为主的乡镇工业,使常州成为苏南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当进入新世纪科学发展之初,这里就涌现了科教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创新发展载体,使常州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当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迈入万亿大关之初,这里正在涌现以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为主要优势和特色的十大产业链,使常州朝着制造强市的目标奋力前行。常州每一个发展时期能领风气之先,都是因为制造业发展的领先一步,制造业创造价值、创造财富,也创造着常州的未来。
  (二)常州正在从制造业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近年来,我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千企升级,精心打造十大产业链,全市制造业正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一是建立了结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装备制造业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超过40%,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农机装备、太阳能光伏、机器人、石墨烯、基础零部件等产业,已成为常州制造的标志。二是掌握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先进技术。全市拥有“两站三中心”105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82家。重点企业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3%,五洋纺机高效织造智能化经编生产线、金昇埃马克数控机床、东风农机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江苏华鹏智能电力变压器等一大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打造了一批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制造业企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协同应用和集成创新,一批企业基本实现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全流程信息化应用;一批企业初步形成了智能化、集成化工业软件解决方案;一批企业已开始涉足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走上了“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道路。
  (三)智能装备制造和新材料是常州制造业最大特色。在智能装备制造方面,已经拥有一批行业领先的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以上上电缆、西电常变、博瑞电力、江苏华鹏等为骨干,形成了智能电网装备集群,变压器市场占有率居国内之首;以戚机厂、戚研所、新誉、今创等为骨干,形成了智能轨道交通装备集群,轨道交通牵引系统和内装饰名列全国前茅;以常发、常柴、东风农机、正昌等为骨干,形成了智能农机装备集群,核心动力和整机水平保持全国领先;以恒立油缸、宝菱重工、新瑞重工、金昇埃马克、宝钢轧辊、五洋纺机等为骨干,形成了智能基础装备集群,产品门类和配套能力全国首屈一指;以铭赛、金石、瑞声科技等为骨干,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正在强势崛起,世界机器人第一品牌安川机器人在常落户,铭赛机器人是国内最重要的电子电声和制造业自动化解决方案企业,金石机器人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桁架机器人研发和制造企业,瑞声科技是全国电子元件龙头企业。在新材料产业方面,中简科技、碳元科技等碳纤维新材料企业异军突起,先进碳材料产量居全国第一。
  (四)常州跻身中国智能制造一流名城的现实短板。《常州行动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常州要跻身中国智能制造一流名城”的目标,令人振奋。目标是方向、是动力,更是压力。“中国智能制造一流名城”不能自封,必须由市场作出评判。把常州制造业整体水平放在全国制造业竞争力排位,我们还有现实的短板;在政府强劲推动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也有现实的不足,总体来说表现为“四个缺”:即缺规模--大企业、大集团不多;缺终端--终端产品、成套产品不多;缺创新--自主研发、自主品牌不多;缺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统筹不够、刚性不足。特别是当前常州制造业的生存环境也不容乐观,虽然《中国制造2025》为制造业企业吹来了一缕春风,但与全国制造业企业一样,我市许多企业仍然感到浓浓的寒意。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代表工业景气指数的财新PMI指数连续数十个月在50的荣枯线以下,创2009年3月以来的新低。二是企业主体难解增长困境。很多企业表示,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订单下降,但在订单下降背后还有需求疲弱、税赋趋紧、人力成本上升、研发风险增加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三是融资成本长期居高不下。长期以来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在经济周期低谷阶段,变得更加突出。四是部分法规难保企业权益。最明显的就是“流动”的员工无法支撑“铁打”的企业,企业一旦遇到开工不足等困难,工人往往说走就走,制造业企业变成弱势群体。
  三、扎实推进《常州行动纲要》需要把握哪些重点环节
  《常州行动纲要》是我市第一个制造业十年发展规划。切实把握好产业规划、市场主体、政策推进和环境营造等重点环节,以十年磨一剑的恒心,以剑指中高端为目标,是常州建设一流智能制造名城的重要保证。
  (一)推进产城融合,强化产业规划引领作用
  一是以产城融合综合改革为契机,突出功能定位,推进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走过了产城组合、产城结合的历程,有些地区初步形成了产城融合发展形态。但从市域范围看,发展模式粗放、资源配置失衡、环境承载压力较大等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建议把创新发展制造业《常州行动纲要》全面纳入我市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发展规划,以新一轮区划调整为契机,抓紧研究和制订全市产业布局规划,明确不同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强化产业集聚,形成特色优势。围绕十大产业链建设和制造业重点发展五大领域,打破区域界限,推动全市制造业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着力打造一批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配套、产业链为纽带、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产业基地,争取智能装备、碳材料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全面提升各类开发区的发展质量,以特色产业发展作为考量园区建设的重要标准。要加强市级层面的整体统筹,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控制,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推动全市制造业特色化、集约化发展。
  二是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突出创新驱动,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制造业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虽然我市制造业整体实力雄厚,智能装备和新材料等产业具有一定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42.9%,但总体仍处于制造业价值链中低端,生产制造较强,研发和服务偏弱。建议要抓住制造业前后两端,强攻突破,加快构建覆盖制造业重点发展五大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速发展覆盖全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常州科教城和南北两个国家级高新区为重点,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要加大投入,建设好、利用好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资源,强化科技创新服务,为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智能装备名城提供创新引擎。
  三是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突出城乡一体,推进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和集聚。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深化产城融合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市各类小城镇人口规模和产业规模相对偏小,城镇体系的整体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建议在市级层面统筹协调全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根据现有条件和发展潜力,明确市级中心镇产业发展特色,使之成为特色产业、传统优势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健全产业发展引导机制,在不同层面引入不同要求的清单管理和环境容量管理,研究制订市区产业转移方案和配套激励政策,引导一批中心城区的制造业企业有序转移到周边城镇。健全产业链式发展机制,在推动中心城市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向中高端攀升的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协作配套,加快产业链向小城镇延伸,不断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二)推进工业文明,强化企业行动的主体作用
  一是要把“制造业立市”理念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可否认,当前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正处于三十多年来最困难、最低潮的阶段。有人就认为中国的实体经济过时了,应该重点发展资本运作、电子商务等虚拟经济。然而,从全球发展趋势看,当前高端制造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溯的趋势,跨国公司正在加快调整全球产业结构布局,工业化国家都在致力加快再工业化进程。鉴于常州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秉赋,确立现代理念的“制造业立市”观,对城市的产业定位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马云曾说过“无论互联网发展势头如何猛烈,离开制造业终究一事无成”。因此,常州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要把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俗话说“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产业”,当传统的农业机械改进工艺后,就是“新型农机”;当纺织服装改变了面料成份和加工工艺后,就是“新颖纺织服装”;当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模式嫁接后,就是“制造业服务化”的转型。因此,重视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加快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中国有句古语叫积土成山,如果说制造业强市是一座山,那么面广量大的制造业企业就是一颗颗尘土,也许从单个企业来看,你会认为微不足道,但是没有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企业,建设制造业强市就可能成为纸上谈兵。
  二是要把激发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事制造业,往往意味着企业家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唯有持续创新,才能永保企业的活力。当前宏观经济环境趋紧,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着需求疲软、成本上升、资金紧缺等困难和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家发展的积极性。全面落实《常州行动纲要》,企业是行动的主体,特别是企业家的信心、责任与担当尤为重要。前段时间,央视二套在黄金时段连续播放了《大国重器》专题节目,集中报道了一批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成果,显示了我国的现代装备研发、制造实力,极大地鼓舞了企业家的斗志,在业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当前,围绕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我们认为,进一步坚定企业家的发展信心十分重要。建议政府部门要真正视企业为“衣食父母”,经常组织企业家进行座谈交流,倾听企业家对常州产业发展的真知灼见,主动为企业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建议设立常州制造业创新发展咨询和研究机构,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我市重点制造业企业家,常态性跟踪和研究产业发展前沿技术和市场趋势,为政府产业政策的决策提供精准的咨询和参谋。新闻媒体要组织专门力量,围绕“中国制造2025”要点,对我市一批持续创新发展的制造业企业进行一些系列性、有深度的报道,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以激发全社会对企业家和产业工人的尊重和关爱。
  三是要把工业文明和制造文化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工业化水平不仅仅是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工业文明和制造文化理念以及植根于本土的实业精髓。“德国工业4.0”是德国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德国的制造理念就是要把任何一只产品都做到极致,他们对制造业企业评价排名的标准也不是按营业额大小,而是以技术水准、细分市场占有率等指标来评定。而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目前有的企业“2.0”都没有完成,假冒伪劣、粗制滥造、中看不中用的产品充斥市场,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要从质量入手,改变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状况,并且要从贴牌大国迈向品牌大国。所以从现在起,全社会特别是政府部门应该逐步建立起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崇尚实业的体制和环境,创新对制造业企业评价标准,在星级企业的评定中,建议增加对企业创新奖、市长质量奖、商标品牌奖、投资效益奖的考核内容和权重,大力营造有利于工业文明建设的社会共识和文化氛围。全社会要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市教育、劳动保障、总工会等部门要呼应企业的需求,构建好高水平技术工人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大张旗鼓地组织技工培训、技能大赛等活动,建立竞赛和立功等激励机制,让常州走出更多的“行业工匠”乃至“大国巨匠”。对企业来说,要积极培育现代工业文明的合作精神和契约精神,促进企业做精做专,做强做长,使企业进入更高层次和水平的产业链。
  (三)推进协同创新,强化政策导向激励作用
  一是要集聚各类资源,更加突出对智能装备名城建设的支持。建议结合《常州行动纲要》实施,重点围绕建设智能装备名城目标,积极构建畅通的技术转化机制、成熟的人才市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诚信的交易体系,为企业提供各类针对性的服务。要通过市域范围内生产力布局的控制性规划和结构性调整,充分挖掘土地存量和环境资源,进一步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强做大江南农村商业银行等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加快发展融资租赁市场,着力化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发挥好“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落户常州的优势,集聚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主动为我市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搞好针对性的科技对接和成果转化服务,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保障,降低创新风险,提升发展质量。
  二是要注重价值链研究,更加突出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支持。目前我市每年用于支持产业发展的财政性资金约为10亿元,虽然总量不大,但在财政支出结构中的份额与苏州、无锡相当。《常州行动纲要》,实际上就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十年,也是我市制造业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化”向“制造服务化”演进的十年。十年磨一剑,不仅制造业企业家要有坚守的恒心和毅力,而且政府产业扶持政策要旗帜鲜明、一以贯之。剑指中高端,更必须以追求产品价值链高端为目标,支持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市场链的高端攀升。建议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持工业发展的支出结构,更加突出对“两化融合”、机器换人、智能工厂(车间)建设、首台(套)等智能制造重点领域的支持;更加突出对制造业研发、设计、供应链、物流、金融等制造业服务化平台的支持;更加突出对“互联网+制造业”新业态的支持,引导和帮助企业用好电子商务、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协同创新和智能转型。
  三是建立产业基金,更加突出对制造业五大领域集成创新的支持。智能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五大领域,是我市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主力军。建议以财政专项资金为引导,吸纳国有和社会资本,建立市级产业发展基金,形成产业集成创新的合力。围绕制造业重点发展的五大领域,排出一批需要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工艺环节,以产业发展基金为引导,凝聚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组织联合攻关,促进协同创新。要继续深化财政与金融的结合,强化产业发展基金的融资担保功能,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建立制造业领域技术创新、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吸引更多金融资本投向制造业重点发展五大领域。创新财政资金支持工业的考核办法,加大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估。
  (四)推进综合改革,强化部门联动保障作用
  一是要强化政府部门联动,落实好《常州行动纲要》保障措施和推进机制。建设智能制造名城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系统工程,与产业规划、科技创新、人才支撑、金融服务等工作密切相关。“中国制造2025”是一次历史机遇,政府部门对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不仅决定着制造业企业的信心和士气,而且决定着常州未来发展的命运和前途。相关部门要在我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立足《常州行动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分工,抓紧制订出台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形成部门联动、政企同心、通力合作的推进机制。在简政放权、对外开放、要素市场建设、金融改革创新等重要环节,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和差别化的促进政策;在两化融合、企业技改、做精做专、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重点方面,为企业提供含金量更高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二是要强化科技服务功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建设智能制造名城过程中,要更加突出企业自主创新作用。但是从目前我市1000多家“两站三中心”的运行情况和实际效果来看,创新平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仍然较高。常州科教城是全市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资源,在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要更加突出科教城创新之核的地位。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内外研发机构的合作和联系,集聚更多中高端的科技创新资源;另一方面要立足全市中小微企业的关键技术攻关,从市级层面给予精准高效的科技服务。要围绕制造业重点发展五大领域和20个细分产业,不断健全产业链式发展的推进机制,纵向密切上下游配套协作,全力延伸产品链、技术链、价值链;横向打破产业界限,全力打造信息共享、物流共通、科研共联、人才共用的公共交互平台,不断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能力。要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作用,聚焦龙头企业,建立产业上下游联络机制,帮助更多配套企业拓展市场,促进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实现创新发展。
  三是要强化法治经济建设,为制造业企业营造公平发展环境。企业不怕竞争,就怕不公平竞争。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公平有序竞争环境,是当前企业最为关注和需要的政府服务。目前,行业垄断、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企业间恶意竞争,部门机构乱收费、乱摊派,政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等现象成为企业界经常议论的话题。随着“法治常州”建设的推进,强化经济领域的法治建设,势在必行。政府为制造业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至少应涵盖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拿出“两张清单”,即涉企收费负面清单和产业投资负面清单,坚决抵制对企业的乱收费行为,努力消除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相关重点领域的各种隐性壁垒,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干预。二是要从严执法,加强监督,不断强化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保护,严厉惩处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侵权行为。三是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坚决淘汰一批长期存在安全隐患、对环境质量有较大影响的落后装备和产能。四是要全面推进覆盖全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促进政务信息和企业信息的互动。五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多层次人才战略发展规划,以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均等化为突破口,不断提升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实现2025年常州跻身“中国智能制造一流名城”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总之,只有坚守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业、坚守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才能挺起常州经济的脊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