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社情民意 >> 内容
 
第50期 应重视脱贫攻坚“兜底过度”现象
发布日期:2019-07-11 浏览次数:  字号:〖
 
  民建常州市委反映:近日,半月谈《看病不花钱,何必要出院!“兜底过度”惹出新麻烦》一文指出,在脱贫攻坚战中,部分地区人为拔高标准,增加干部扶贫任务,扶贫政策出现“福利化”倾向,过度帮扶的“后遗症”突出:一是一些贫困户失去了脱贫的内生动力,想方设法向政府“甩包袱”,事无巨细要求干部兜底和帮助;二是扶贫干部工作量大增,除本职工作外,还承担了许多不应由个人承担的事务;三是部分地区“兜底过度”使得负债增加,扶贫政策可持续性面临挑战。此外,“过度帮扶”还造成了奖懒罚勤、非贫困户的心理失衡等问题,影响基层和谐,亟待引起重视。而造成“过度帮扶”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
  一是部分政策制定存在不足,超能力兜底问题较突出。如“大病兜底”利好政策施行后,部分贫困县医院门诊量和住院人次翻番增长,“小病大治”现象突出,导致医疗资源紧张;不少地区医保基金突破了结余率不低于15%的警戒线甚至触底;再加上慢病送药、免费体检、免费保险等工作的开展,一些贫困县资金捉襟见肘。除此之外,部分地区在教育、安置房、环境卫生、赡养老人等方面均有超标准的“好政策”,给当地政府带来巨大压力。
  二是部分地区扶贫干部工作安排不科学,机制不合理。例如,一些地区为了培养贫困户讲文明的习惯,由村干部、驻村扶贫队员轮流上门为贫困户打扫卫生,结果却是贫困户被培养成了懒人,不断对扶贫干部提出超出扶贫工作人力、物力资源的不合理要求,扶贫干部为此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同时,扶贫干部普遍面临考核压力大、问责风险高、工资待遇低等现实情况,一名干部同时承担防火防汛、治安联防等工作,“5+2”“白+黑”的作息成了常态,长此以往,势必会损伤扶贫干部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
  为此建议:
  一、加快完善政策,明确兜底底线,形成可持续的扶贫机制。首先,应进一步细化落实中央精准扶贫要求,加强摸底调研,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严格遵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既不降低也不盲目拔高扶贫标准,避免财政资金浪费和“面子工程”,精准、稳步地推进消除绝对贫困的工作目标;其次,可借鉴甘肃、湖北等地健康扶贫黑名单的做法,加强健康扶贫等领域的诚信体系建设,保障政策得以在合理区间有效延续,使扶贫资金能更好发挥作用。
  二、促进干部扶贫工作科学化、合理化,减轻扶贫干部工作压力。首先,应尽快梳理当地扶贫干部工作清单和考核目标,剔除不应由干部承担的摊派任务,促进干部日常工作合理化;其次,应重视对扶贫干部“减负”,将各部门的考核要求统一扎口统一报送,减少干部“纸上扶贫”时间,杜绝扶贫中的形式主义;最后,在职务提拔、增加补贴等方面应对基层扶贫干部予以倾斜,并通过舆论引导让社会进一步肯定扶贫干部的贡献,进一步稳定干部队伍,提升士气,培育出更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黄文秀式干部,减少扶贫干部当“逃兵”的现象。
  三、加强引导教育,推动扶贫“输血”与“造血”并行。一方面,应鼓励扶贫干部深入基层,入村入户,实现精准识贫、精准帮扶,努力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帮助他们促生内驱力,增强脱贫主动性,实现自食其力脱离贫困;另一方面,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就业扶贫提供更多政策支持,以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为抓手,通过资金引入、产业脱贫等有效手段,为贫困劳动力就业和创业创造更好条件和环境,实现“造血式”脱贫。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