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社情民意 >> 内容
 
第79期 关于完善我市地铁1号线交通接驳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9-10-23 浏览次数:  字号:〖
 
  九三学社常州市委反映:9月21日,我市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日均客流量远超预期。根据交通管理部门的实时监测,1号线通车后,南北干道工作日上下班高峰运行交通量有所降低,地面交通运行压力也得到一定的缓解,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地铁1号线通车后,我市将逐步形成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客运交通体系新格局,但是地铁站点的直接服务范围较小(约700m),若仅依靠各地铁站点周边直接服务范围内的客源,地铁作为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的运输能力将难以充分发挥。抓住地铁1号线刚通车的契机,及时完善各地铁站点周边的交通接驳设施,构建良好的步行、非机动车、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接驳系统,对进一步发挥地铁系统对城市发展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建议:
  一、强化地铁与地面公交的接驳,促进地铁与地面公交的互补双赢。常规公交是地铁交通接驳的关键,能有效扩大地铁的服务范围。根据地铁1号线运行初期公布的客流情况来看,环球港站、翠竹站、文化宫站、茶山站、聚湖路站等站点上下客流量最大。大客流站点必须保证有充足的公交线路(特别是与地铁1号线走向垂直相交的线路)为之提供接驳服务。因此,应当抓紧完善和调整各地铁站点周边地面公交线路和停靠站点,构建充足的地面公交线路为轨道站点接驳与疏散客流,确保地铁对周边潜在客流的持续吸引力。同时,地铁站周边的地面公交停靠站也应当及时优化布局,公交停靠站距离邻近地铁出站口的距离不宜超过50m,最大不应超过100m,建立快速、便捷、无缝化的地铁-地面公交接驳系统,避免地铁-地面公交恶性竞争,促进地铁与地面公交的互补双赢。
  二、做好地铁与非机动车的接驳,解决地铁出行的“最后1公里”问题。非机动车自主灵活,迅速便捷,节能环保,这些特点正好可以有效解决大运量地铁交通的“最后1公里”问题,进一步增强地铁的吸引力。根据我市的城市规模与体量,非机动车交通接驳是最为切实高效、最易被市民所接受的接驳换乘方式,建议具体从两方面入手提升地铁站周边非机动车接驳条件:
  1.加强地铁站点周边公共自行车点的布设,确保地铁站各象限均有公共自行车布点,公共自行车距离地铁出站口的距离宜控制在30m以内。
  2.利用边角料用地(客流量大的站点可考虑设置独立的非机动车接驳换乘停车场)设置私人非机动车停车泊位,为私人非机动车接驳换乘地铁提供有利条件,有效吸引中长距离私人交通向公共交通转移。私人非机动车停车泊位距离地铁出站口的距离建议控制在70m以内。对于现有的非机动车接驳换乘设施应加强管理,规范停放秩序,具体可通过交管与城管部门联合执法,对地铁站周边非机动车的违章停放进行查处,确保地铁站周边地区良好的城市风貌与形象。
  三、精细化设计地铁站周边步行系统,构建有品质的出入站步行环境。地铁站周边的步行设施是乘客到达地铁站的必由之路,通过步行之外的其它各类接驳方式到达地铁站的乘客最终都将转变为步行方式,因此地铁站点周边良好的步行环境对地铁交通的吸引力与服务水平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可梳理在各地铁站点步行直接服务范围内的居住小区、办公场所、商业设施等主要客源点,明确地铁客源点与地铁站之间的步行联络通道,确保各步行连接通道的安全性、连贯性、舒适性。联合交管、城管、街道等部门,对于连接通道上存在的占道经营、非法停车等行为进行全面的治理与纠正,打造地铁站周边优质的步行环境。
  四、构建地铁线远端“P+R”停车场,优化城市交通出行结构。为了减少外围车流驶入城市中心区,缓解道路的交通压力,结合我市城市发展特点,可在城市外围远端地区的地铁站周边配套“P+R”小汽车停车场,与地铁站出入口距离不超过200m,有条件的设置于地面,条件不足的亦可结合周边用地整体开发设置于地下,给城市外围地区小汽车换乘地铁进入中心区提供条件,引导城市交通出行结构的良性发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