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进一步优化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几点建议
发布日期:2019-06-28 浏览次数:  字号:〖
 

 

0062

市工商联

关于进一步优化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民营经济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经济总量、税收贡献,还是投资规模、吸纳就业都占全市企业的三分之二强,是名副其实的主体经济、活力经济、富民经济。目前,常州私营企业已达17.02万户,市委市政府不断出台各类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通过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融资、探索实现政务数据共享、不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全面降低税费负担、帮助解决融资难题、拓展发展空间、畅通联系渠道,充分释放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在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市场活力明显增强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国际国内环境错综复杂,民营企业正处于转型爬坡的攻坚阶段,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和影响。一是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机制尚待完善。相关职能部门信息不畅、合力不够的情况仍然存在,企业在知晓政策信息、申请相关补贴、开展资源交流等方面了解渠道较少。二是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各级政府都强调解决“融资贵”问题,但因配套措施政策不到位,具体到金融机构执行层面,效果不明显。三是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尽管国家允许民营企业“非禁即入”,但囿于各种显性和隐性壁垒,有的市场准入门槛高,民营资本往往难以进入或难以充分发展。

一、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把握好各类深化改革、鼓励激励、创新试点的政策窗口期,优化发展思路,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加快打造“四通四办四平台”审批服务体系,为企业“松绑解套”,加强政策落实力度,不断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和政策服务受惠面。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深入推进税费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登记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减轻企业负担,优化政策供给,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的准入环境。

二、贯彻落实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政策。积极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贯彻落实好《中小企业促进法》《常州市民营经济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关于促进常州市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落地。建立涉企政策信息集中公开机制,推进政务服务数据资源共享。利用全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契机,汇聚数据资源,整合涉企相关部门政策信息,利用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线上线下载体,及时向社会公开。

三、建立高效常态的政企沟通机制。发挥好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和企业家座谈会,及时听取企业家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畅通与民营企业的交流沟通渠道。建立常态化机制,邀请民营企业家列席各级党委经济工作会议、商会会长列席各级人大、政协会议等。建立深入企业走访机制,通过定期走访调研,掌握企业的实际困难和迫切需求,及时研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落实《关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若干意见(试行)》,引导全市民营企业家遵纪守法办企业、正大光明搞经营,促进政商关系“亲”“清”互动。

四、以更大力度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解决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部门配合,开发一系列政银企合作的产品,逐步降低融资成本,打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鼓励和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办理复文摘编/全文:

主办单位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常工信复〔2019〕第30号

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062号的答复

陆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几点建议》收悉,优化我市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深入推进改革,提升服务效能。现就文中提出的四点建议逐一答复如下:

一、关于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全面推动政务服务事项集中进驻市、区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市本级47个部门,进驻事项1443项,基本实现了国家、省提出的“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的改革目标。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围绕加快打造“四通四办四平台”审批服务体系,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加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将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全面梳理涉及公平竞争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对照公平竞争审查标准,对有可能妨碍公平竞争、束缚民营企业发展、有违内外资一视同仁的政策措施进行清理,做到应改尽改、应废尽废。二是深化“进一门、集中办、高效批”改革。深化“一门、一窗”改革,实现一个部门的内部事项一窗办理、多个部门的关联事项联动办理,加快政务服务实体大厅与虚拟大厅融合发展。三是深化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基层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分批次确定适宜上网运行的基层服务事项,实现在线受理、办理、归档。推广“集中办理、一站式办结”模式,乡镇(街道)各站所工作人员全部集中办公,事项全部进驻窗口办理。四是提升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效能。加速优化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完善联审联办工作机制,实现项目全覆盖,水、电、气、排水等公共服务事项“一表式”办理,推进多部门数字化联合审图的线上运行,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营商环境。

二、关于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政策

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工作部署,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全方位做好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各项服务工作。一是严格落实民营经济工作考核制度。要求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能,强化政策保障,梳理排查我市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自查自纠,进一步推动政策落实。对各地区各职能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调研评估。二是建立涉企政策公开机制。推进涉企事项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破信息壁垒,推进政务服务数据资源共享,打造集成化政务智慧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各类涉企政策信息,实现“一网通办”。三是实行“挂牌督办、签单销号”制度。对企业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建立“挂牌督办、签单销号”,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四是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把民营企业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尊重民营企业独立的法律地位和人格,确保民营企业在审判和执行过程中诉讼地位平等、法律适用平等、法律责任平等。借助全国首家非公经济法制护航中心力量,集成法院、公安、环保、工商、税务等19家单位的服务职能,为全市1千家以上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专项法律服务。

三、建立高效常态的政企沟通机制

我市历来重视与企业家的沟通,自2005年以来,我市以民营经济联席会议制度为依托,架起来了政企沟通的桥梁,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一是发挥联席会议办公室总牵头作用。加快调整联席会议成员,明确服务企业的牵头部门和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强化营商环境建设和服务企业工作的有机结合。二是建立企业家座谈会机制。每年两次同企业家们一起研判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走势,听取企业家对相关政策的意见和建议,邀请企业家参与政府涉企政策规章制定,打通政企沟通“最后一公里”。三是开展大走访活动。每年,我市工信等部门都会组建由领导带队、责任处室和相关人员参加的走访小组,以小分队的方式开展调研走访和协调服务,深入了解企业运行和投资情况,实现全市规上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走访两个“全覆盖”。四是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常办发〔2017〕21号),由市纪委、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联合研究制定的《关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若干意见(试行)的补充意见》,改进机关作风,提升服务效能,建立容错机制,努力打造“亲”“清”政商新生态。

四、关于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汪泉书记在全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千方百计为民营企业发展纾难解困。一是突出政策示范引领作用。我市先后出台相关金融扶持政策,着力提升金融对民营企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统筹设立规模1亿元的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集聚优质金融资源,推动全市现代金融服务业创新发展、做强做优,更好地反哺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强化考核指挥棒作用。向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下达2019年度全市金融工作目标任务,采用月度通报、季度点评、年度考核等形式,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上争规模、向下挖潜力、向外拓渠道、向内调结构,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三是优化融资服务环境。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形成了“1+3”的金融服务平台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市金融服务平台信保基金项下12个子基金平均贷款利率保持在4.35%-5.45%之间,较好地缓解了我市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19年6月3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