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工信复〔2019〕第37号
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委员提案第0041号的答复
九三学社常州市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对标评价新标准,争创智慧城市“领跑者”》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常州智慧城市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在政府信息化项目统筹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信息安全监测预警等方面不断规范。同时,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民政、物价、旅游等领导小组组成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智慧化提升推进计划,政务管理服务水平提档升级,城市公共管理服务全面推进,形成了各行业智慧工程建设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2018年,常州市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94.85,位列全省第四。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
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常州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及相关问题协调。编制《常州市“十三五”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出台《常州市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明确我市未来三年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工作任务和具体举措。出台《常州市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办法》、《常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提升我市信息化建设制度保障。实现信息化项目扎口管理,建成信息化项目管理平台,形成涵盖项目申报审批、过程跟踪、验收评价在内的全流程治理体系,提升信息化项目管理水平。部门信息化意识不断提升,信息化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公安、卫计、规划、民政等部门积极组建信息化工作领导推进机构,出台部门或领域信息化规划和信息化标准,为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二、政务管理服务水平提档升级
建成统一的常州市政务云计算中心。形成389台虚拟服务器规模,支撑53家市级部门、112个信息化系统的云计算基础支撑能力;建成法人基础信息资源库,整合工商、民政、统计、检察院等14家单位的市场主体信息,通过市场主体信息共享与分析中心提供比对数据2.25万条,实现法人基础信息的跨部门共享;建成智慧常州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形成覆盖常州市域范围的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提供桌面端、移动端和API接口的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共享服务;建成信用信息平台,归集信用基础数据575类、数据项8794个,数据记录4300余万条,为60多个市级部门和辖市区提供信用基础信息共享查询应用;建成和完善统计基础数据分析应用系统,形成统一的宏观经济基础信息库和共享应用体系;建成统一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建成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完成主要部门的数据共享交换与开放工作。
建成常州政务服务“一张网”。集中全市6436项不见面事项,统建5032个网上申请端,对接安监、规划、国土、环保、食药监、房管、物价等10个部门自建系统,整合30个移动应用,初步形成了统一受理、办理和管理的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项目的审批进行流程再造,对发改、国土、规划和城建四部门业务数据进行统一整合,实行部门间并联审批工作机制,项目审批周期大幅压缩;房产交易智能办税系统项目通过与公安、民政共享信息,组合识别购房人婚姻家庭情况信息,再从不动产登记中心获得购房者房屋套数,解决税务人员无法辨别纳税人婚姻状况、家庭成员的难点,更精准执行税收政策;常州市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对接17个市、省、国家级部门和机构,涉及27类个人经济状况及人员特征信息的联网数据交换,承接3大项6类委托核对事项和近10类专项核对事项。
三、城市公共管理服务全面推进
深化医疗领域信息化建设,智慧医疗服务在市民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完善全员人口、电子病历和电子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形成覆盖全市470万常住人口,8家二级以上医院的健康档案体系。推进健康一卡通的普及和应用,截至2018年7月底,共发行居民健康卡16.2万张,患者平均减少2次以上排队,节省在院停留时间1小时,“就诊一卡通、医疗一账通”荣获“2018年中国政府管理信息化创新奖”。建设和完善区域影像平台、血液追溯管理系统、麻精药品管理系统、医联体分级诊疗系统等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医疗管理水平,支持远程医学影像会诊、双向转诊等业务的开展。
深化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三通两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实现省、市、辖市(区)、校四级教育网络高速互联互通。全市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100%,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96所,“校校通”、“班班通”覆盖率达100%。建设“教育云平台”,实现全市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推进“青果在线学校”建设,成为首批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试点示范平台,为全市40多万中小学生提供各学科学习资源、名师课堂、学业辅导、寒暑假作业、心理健康咨询等免费教育服务,被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评为“在线教育奖励基金”优秀项目奖。
深化食品安全领域信息化建设,智慧追溯服务在市民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建成畜禽屠宰行业肉品安全监管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肉品全过程溯源监管和服务。建成食药监综合管理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食品药品监管”模式,实现“四品一械”全过程监管。通过“明厨亮灶”等创新手段,打通消费者、监管部门和商家之间的信息桥梁,促进公众透明消费。
深化交通领域智能化建设,智慧交通在市民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建成交通运输应急指挥平台,满足交通管理领域各单位单独运行、移动指挥的需求,完善视频监控、交通数据采集发布对接等功能,配合常州交通综合运行监测平台等应用,综合保障城市交通体系的顺畅;建成“常州出行网”、“常州•行”APP、微信服务号等信息服务渠道,提供涵盖市内交通、城际交通、换乘导航、用车服务、出行定制的多层次、个性化、一站式出行信息服务,实现交通卡在地铁、公共自行车、城乡公交、客运班车、停车场、旅游等领域应的“一卡支付”。整合常州公路、水路等各类交通信息资源和应用资源,提供交通管理服务领域决策支持;建成常州交通运输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各业务单位提供及时、有效的交通地理信息。
四、经济领域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
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内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2018年,全市深入实施“三位一体”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9.7%,全年十大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12.8%,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3.1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增长35.3%、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增长24.2%、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增长19.8%、新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链增长18.2%、轨道交通产业链增长17.2%。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不断崛起。大数据和“互联网+”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承担单位航天数据和数码大方分别在常州设立区域中心,通过引入大数据和工业云平台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同,打造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起点。一批国家级数字经济运营平台落户常州,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落户常州西太湖经济开发区,首期可支持500座席的全媒体交互中心,确保每天可处理4000件电话、微信投诉和咨询服务;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入驻常州华东云计算中心,打造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常州存储中心、展示中心、研究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州分中心落户常州天宁区,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全国唯一的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的研发创新与产业推动的综合支撑机构,常州分中心承担“工业装备与生产系统的数据采集获取技术”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安全体系建设”两个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目前已掌握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大数据核心技术。
五、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顶层设计缺失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科学系统、全面清晰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常州自2012年先后被工信部、住建部认定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以来,在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至今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指导,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老问题不可避免。顶层设计的缺失会增加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市迫切需要引入优秀的智慧城市咨询服务机构,对智慧常州建设进行进一步规划。
(二)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
中央多部委都致力于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工信部、住建部、科技部均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交通、教育、旅游、卫生计生委等条线也都挂牌向下延伸智慧工程建设。智慧城市建设虽然百花齐放,但是难免又会落入九龙治水的困境。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缺少统一标准,各部门按照自己的规划建设,容易形成新的信息孤岛。智慧城市建设仅仅有建设规划和议事机构远远不够,规划目标如何实现、重点任务如何落实、支撑体系如何保障等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组织、推进、考核等工作机制,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任务不能分解落实,工作成效没有办法量化,导致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各自为政,各个领域步伐各异,缺乏整体统筹。
(三)智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不足
“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资金巨大,从信息基础设施铺建,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直至城市智慧升级、运营、维护都涉及资金流的运作。据了解,早在多年前武汉市就投入1000万元面向全球公开招标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成都市每年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2亿元用于政府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协调应用等信息基础项目建设,同时设事业单位来支撑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运维;宁波市每年统筹智慧城市建设资金不少于5亿元,各县(市)、区政府在年度预算中也要安排智慧城市建设和扶持资金。省内兄弟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也不断迈进,无锡、南通、徐州等市相继设立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运营机构。目前,我市每年市级政府信息化总投入超过2亿元,但财政预算统筹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只有3000万元左右,大部分建设资金是由各部门从各类业务专项资金中筹集。各部门根据自身资金情况来安排信息化项目,导致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不能有效统筹,部门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影响了政府信息化整体协同发展。
六、下一步工作思路
面对经济新常态,我市将围绕“智慧引领、创新驱动”的总体目标,在“智慧江苏”的统一规划布局下,把智慧常州建设作为深化改革创新、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工作来抓。
(一)加强组织领导,规划顶层设计
强化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力度,并成立实体运营机构,实现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统一领导,积极对标国家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和国标委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引入优秀的智慧城市咨询服务机构,对智慧常州建设进行进一步规划,采用购买咨询服务等方式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规划方案和各类专项规划,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统筹智慧城市建设项目。
(二)可持续性发展,推进智慧常州
坚持新发展理念,高水平建设智慧常州,突出“智慧便民、智慧兴业、智慧行政”,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民生应用。重点实施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政务服务能力优化、智慧城市治理创新、民生服务均等普惠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等五大工程,组织新兴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推进政务云、工业云、农业云、信用云、交通云、警务云、社保云、教育云、旅游云、医疗健康云、时空信息云等十大云平台创新应用,培育一批智慧常州示范项目,不断增强智慧常州场景体验,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提升政务民生服务能力,加快打造转型升级新动能。
(三)引进创新人才,推动产业发展
持续优化“政府引领、市场引导、企业引育”的引智模式,大力引进各类海外人才、我市急需的高层次外国专家和智力项目,打造最佳创新人才“栖息地”。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配置人才链,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重点支持引进一批领军型创新人才。立足现有技术优势,培育以集成电路、传感器、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快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加快建设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引进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更多创新型企业集群。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19年6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