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金监复〔2019〕26号
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委员提案第0033号的答复
薛建南委员:
《关于助力缓解民企融资困境的几点建议》已收悉,提案客观地分析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提出的建议很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对我们下一阶段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民营企业是常州发展的重要根基、创业创新的主体力量,在稳就业、稳外贸、稳投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市委汪泉书记2018年11月22日在全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作为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抓手,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千方百计为民营企业发展纾难解困,推动民营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举措
(一)提升金融服务民营经济质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人民银行等五部委也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银保监会刚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我市突出政策示范引领,强化考核效应,加快提升金融服务民营经济质效。
1.突出政策导向引领作用。我市在2018年出台相关金融扶持政策,着力提升金融对民营企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统筹设立规模为1亿元的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集聚优质金融资源,推动全市现代金融服务业创新发展、做强做优,更好地反哺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印发《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贯彻中央对金融工作的最新要求、发挥地方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夯实金融服务基础、优化金融服务环境等五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明确责任单位、细化工作目标。三是全面实施《关于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行动方案》,作为《常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的子方案之一,积极化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矛盾,有效提升融资效率。
2.强化考核激励效应。一是市政府向银行业金融机构下达2018年度全市金融工作目标任务,采用月度通报、季度点评、年度考核等形式,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上争规模、向下挖潜力、向外拓渠道、向内调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适度放宽民营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2018年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1330.33亿元,比年初增加40.83亿元,占比18.36%,位列全省第三;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14%,低于全省平均不良率0.07个百分点。二是进一步完善《在常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发展评价激励办法》,对在支持制造业方面表现突出的18家金融机构予以表扬,并评选出“2018年度常州市十大金融产品创新奖”“2018年度常州市十佳金融顾问”,通过重点环节的创新突破,实现全辖金融服务水平质的提升,不断改进、优化、提高金融服务中小企业产品体系和业务模式,形成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强大合力。
(二)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我市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节奏,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让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不断优化信贷结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导信贷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适度倾斜。
1.深化银企对接,保障重点项目融资需求。围绕“重大项目增效年”主题,突出金融对重点项目的综合服务功能。一是深化政银企合作。2018年,我市先后与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光大银行南京分行、人保财险江苏省分公司、交通银行江苏省分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累计签约金额近2000亿元,创历史新高,为我市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二是精准服务企业。2018年,全市先后召开银政企座谈会7次,组织相关银行高管人员现场走进11家企业,全面摸排收集190户企业融资需求,涉及众多重点项目实施主体、制造业企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对接金额达290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融资困难。三是全面对接重点项目。2018年5月,我市举办重大项目银企对接活动,8家银行与19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总金额67.1亿元。2018年末,全市26家银行对160户重大项目实施主体贷款余额达257.41亿元。
2.优化资源配置,为民营企业降本增效。一是增加民营企业资金供给。我市全力促进辖内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有效缓解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2018年,全市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达1054.91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多增156.78亿元;201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564.83亿元(含票据融资),比年初增加840.87亿元,比年初增长12.51%,增量创历史新高;全市民营企业贷款余额2163.28亿元,占全市企业贷款余额的43.18%。二是降低民营经济融资成本。用好用足央行资金,全市向上争取新增再贴现额度16.7亿元、再贷款额度9亿元;充分发挥政策工具价格引导作用,指导地方法人机构使用央行再贷款资金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低于同档次贷款1-2个百分点。
(三)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我市一直以来都把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和直接债务融资。
1.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一是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挂牌工作。我市早在2017年就制定了《市政府关于加快企业股改上市的若干意见》,为促进企业抢抓资本市场发展机遇明确了16条含金量极高的政策措施,市级财政已累计兑现股改上市奖励资金1.34亿元。2018年全市新增科华控股、今创集团、新城悦、康利国际等4家上市公司,新增IPO数量位列全省第四,首发募集资金25.83亿元。目前,全市6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中民营上市公司57家;113家新三板企业中,民营企业110家。二是助推上市企业再发展。设立30亿元上市民营企业纾困基金,为注册在常州的境内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提供资金支持,以此进一步降低我市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股票质押风险,支持民营上市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成立上市后备企业股权投资基金,首期规模1亿元,采用专业化、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对全市优质上市后备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缩短企业上市周期、提升企业上市效率。三是积极推动创业投资。支持创投机构入股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增加所有者权益的同时,支持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规范财务管理和公司治理行为,降低财务成本。目前,全市累计共有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346家,资本规模691亿元。全市备案的创投企业有33家,资本规模共计61.3亿元,备案创投机构累计投资项目596个,投资金额53.3亿元。
2.债券发行业务增势强劲。一是直接债务融资业务增长迅速。2018年全市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404.4亿元,发行量位列全省第四,年末全市债务融资工具余额达到877.8亿元,比年初增加174.9亿元,增幅达24.88%。2018年,全市获批境外债5只,发债规模达35亿美元,位列全省第一,提升了我市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形象,扩大了在境外投资者中的影响力。二是创新业务有所突破。我市知名民营企业金昇集团旗下卓郎智能机械有限公司成功引入农银投资10亿元增资扩股,并全部用于偿还债务,以“债转股”方式降低该公司资产负债率约27个百分点。2019年1月,全市首只信用缓释凭证CRMW支持下的民营企业信用债-新誉集团3亿元超短期融资券成功发行。三是主承销队伍进一步优化。2019年2月,江南农商行获批交易商协会B类主承销商资质,成为江苏省内第三家获得该类资质的法人银行。江南农商行把辖内优质民营企业作为债券发行培育重点,将银行间市场的金融资源用于支持地方骨干型企业发展,助力拓展区域直接融资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
(四)优化金融服务环境
我市不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破除政策梗阻,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提高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率和满意度,为区域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形成“1+3”的金融服务平台体系。一是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宣传推广工作持续推进,企业注册数量增长明显。目前,平台注册企业数21450户,数量位列全省第一,完成省金融局下达年度目标任务(1万户)的214.50%,纸质《江苏省企业信息采集及信息查询授权委托书》累计回收35502份。今年以来,平台在线发布融资需求932项、金额41.76亿元,解决融资需求567项、金额21.39亿元,位列全省第三,在线申贷获得率为60.84%。二是推动地方企业征信平台发展。征信平台先后获得江苏省信用服务机构和人行南京分行备案证书,是人民银行时隔3年多重启备案后我省首家获南京分行备案公示的单位。目前,平台总入库数据量超5.4亿条,累计查询量7.3万余次。征信平台自主研发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备增信”项目开始启动,对先进制造业企业主要设备运行状态和企业用电数据进行采集,为银行贷后风险防控、优质企业筛选、企业设备抵押和增信提供帮助。三是市金融服务平台信保基金项下12个子基金累计完成在线融资334.15亿元,平均贷款利率在4.35%-5.45%之间,较好地缓解了我市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四是设立小额票据服务平台,配套提供专项优惠利率、绿色再贴现等支持政策,有效缓解小微企业小额票据贴现难题。目前,4家首批试点银行微票融业务累计贴现金额8.39亿元。
2.提升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一是深化中小企业金融顾问制度。先后组织两批共计200位金融顾问对接服务1000家企业,以“一对一”的金融专业服务,主动深入对接企业,宣讲金融政策和金融产品。2018年末,第二批100位金融顾问成功对接企业388家、走访1578次,贷款余额达268.09亿元。2019年1月,我市在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常州子平台在线发布金融顾问168名,服务对象涵盖了制造业、小微企业、三农、文化、科技等细分领域,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服务。《人民日报》也刊文专题介绍我市实施中小企业金融顾问制度经验。二是实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211”工程。我市组织“金融惠企大走访”和“千名行长进万企”活动,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活动累计走访企业4662家、其中无贷户3053家。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服务民营企业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向企业宣讲金融政策,有针对性地推介金融产品和服务,组织开展专题培训,辅导企业规范财务管理、细化财务制度、提升管理水平。三是进一步推广企业转续贷制度。将转续贷工作纳入对银行机构的考核项目,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还贷压力、降低转贷成本。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推出限额循环贷、宽限期还贷、年审贷、中长期流贷、分期偿还贷款本金等多种转续贷模式,对流动资金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暂时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转续贷创新产品,重点推广无还本续贷业务。目前,全市今年累计为1807家企业提供各类转续贷业务2671笔、金额208.58亿元,其中:无还本续贷服务企业693家、1181笔、金额54.58亿元。
(五)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我市各级政府部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联动,针对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不断创新品种,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切实增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功能,帮助民营企业及时获得优质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1.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放大效应。一是整合设立常州市信用保证基金。通过加强政银保合作,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我市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更好地发挥政府资金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增信作用。2018年末,信保基金风险池资金已达7.5亿元,累计支持银行为4312户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6327笔,累计贷款金额386.15亿元。二是设立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通过发挥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政策性与引导性,进一步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引导、撬动更多资本投入常州重点产业建设,目前已出资设立石墨烯、民营上市公司发展基金等,另有多个子基金项目在洽谈中。
2.全面推行银税互动业务。发挥银税互动、助力小微的综合效应,进一步丰富企业融资产品,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实现了银行、税务和企业合作互利共赢。2018年末,辖内办理银税互动业务的银行机构达19家,全年累计贷款户8987户、发放贷款35.41亿元。
(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位列三大攻坚战之首,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我市上下深刻认识到防范系统性风险是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应妥善处理防风险与稳增长的关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1.加强重点领域风险处置。加强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监测,密切关注大型问题企业的潜在风险,持续跟踪“刘亚东系”等大型民营企业债务风险的处置进程,对“刘亚东系”企业开展资产清查和司法审计。积极处理“担保圈”引发的企业资金链风险,协调应对常松集团等部分民营企业资金链问题,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源,帮助企业脱离互保圈,有效防控担保链扩散风险。
2.持续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严控增量风险,实施基金类市场主体市场准入会商机制,会同公安、市场监管局、人民银行、银保监等部门对基金类市场主体实施市场准入会商,对资金来源、资金投向、股东结构、出资能力、内控制度等全面审核,督促辖市区政府履行持续监管承诺。2018年,全市共会商设立各类基金类市场主体43家,在有效防控风险基础上引导和支持了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二、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将按照全市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和部署,会同相关部门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关注民营企业信贷需求,采用“三支箭”(信贷、发债、股权)政策组合,发挥“几家抬”合力作用,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一)建立健全机制体制
一是建立金融业工作目标月度通报机制。围绕2019年度金融目标任务,每月统计制造业信贷、转续贷、小微企业融资、票据融资及信保基金等业务开展情况,在全市进行通报,并通过月度、季度形势分析会对相关银行机构进行工作提示,对推进工作缓慢的金融机构开展督查并约谈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督促金融机构落实主体责任,加快投放、加强管理,确保民营企业贷款在新发放公司类贷款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确保完成全年新增制造业贷款80亿元的目标。二是完善工作机制流程。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建立尽职免责、容错纠错的机制,营造“敢贷、愿贷、能贷”的信贷文化,合理规划信贷投放规模、节奏,帮助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向上争取先行先试项目和创新产品,促进辖内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三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组织实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百千万工程”,深入开展“金融惠企大走访”“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构建常态化金融走访、帮扶、顾问机制,组织银行机构走进乡镇园区、走进企业、走进消费者,查访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和金融服务状况,主动找差距,积极抓落实,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二)强化政策协同配套
一是扩大信保基金规模和产品数量,进一步放开合作银行,让信保基金贷款惠及更多中小微企业。出台“首贷融”政策,为小微企业首贷户贷款提供增信和风险补偿,减轻对抵押和担保的过度依赖,确保完成全年新增首贷户企业2000户的目标;研究开发知识产权等质押新产品;对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强化与省再担保公司合作,梳理、优化政银保机制。二是制定常州市民营企业融资会诊帮扶机制推进方案。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产品或服务有市场、债权债务完整清晰的大中型民营企业进行联合会诊,实行“一企一策”,精准有效推动民营企业融资会诊帮扶工作有序开展。三是推广“快贷通”产品。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以征信平台为载体,对具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精准画像,向金融机构精准推送并探索参照征信信息开展主动授信,提升融资效率。
(三)加快金融环境建设
一是加快金融平台“一纵一横”建设。继续提高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常州子平台的企业注册数量,提高平台贷款需求响应速度和授信审批效率,争取尽快完成接入企业7万户的远期目标;继续推进市级征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小额票据平台的特色化、本地化建设,实现银企信息互联互通,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融资加速度。二是加快两项制度创新。深化金融顾问制度,按照行业分类在线开展“融资会诊直通车”,实现线上金融顾问专业化、线下金融顾问网格化;继续推广转续贷方式创新制度,进一步完善“周转融”实施办法,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无还本续贷,确保全年完成转续贷400亿元(其中无还本续贷150亿元)的目标。三是加快信用环境体系建设。建立银法互动合作机制,依责推进大额授信、涉环保整治企业、涉贸易战影响企业等领域的风险处置,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建立重点企业风险处置化解绿色通道,对部分整改企业严格把关,加快构建民营企业融资会诊帮扶机制,提升全辖金融生态环境质量。
(四)主动对接资本市场
一是抢抓科创板机遇,与上交所保持密切沟通并积极推荐科创板企业资源,引导和推动经营业绩、规范管理双达标的民营企业抢抓资本市场窗口期,加快股改上市进程。二是修订完善上市政策。根据当前资本市场新的政策动向,修订完善现有股改上市政策,积极回应企业诉求,降低企业股改上市成本,做到精确服务、精准施策,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确保把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到刀刃上。三是推动上市民营企业纾困基金、上市后备企业股权投资基金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我市政府资金与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深度融合,支持全市上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五)助力民企债券融资
一是紧盯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创孵化、养老产业、绿色低碳、社会领域、农村产业等企业债、专项债发展方向和政策环境变化,积极开展项目挖掘、政策辅导和部门协调,鼓励民营企业发行符合我市产业特色的债券品种,从而降低企业杠杆率,增强资本实力。二是聚焦各类资源,全力打造AAA级企业,确保债务融资取得最优效果,融资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三是继续举办境内外融资推介活动,通过举办论坛、峰会等形式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帮助企业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境内外资金。四是引导江南农商行等承销机构加强产品研发和潜在客户群体建设,重点引导我市大中型民营企业主动试水债券融资市场,逐步提高融资能力,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防控融资风险。
2019年6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