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常州建设“五大明星城”和常州大学建设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这两个战略目标,常州市与常州大学实施“城校协同发展战略”,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具有十分广阔的空间。为此,特提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确立城校共建共享理念,建立协同发展对接机制。以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将“五大明星城”建设与常州大学创建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的建设视为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战略。实施城校协同发展战略,建立对接机制非常关键。常州市与常州大学共同将“城校协同发展战略”纳入双方“十四五”乃至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具体任务和责任单位。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与常州大学相关教学、科研职能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全方位协同对接机制,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
第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一是学校层面,推进学科与地方产业对接,深化常州大学学科创新链与常州产业链的融合,以优势学科集群推动培育高端产业集群。二是政府层面,积极引导常州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与常州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推进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服务企业发展能力与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第三,高端人才“联引、联育、共享”,带动城市创新发展。一是建立高端人才需求信息库,综合分析常州经济产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整合校地政策、平台等优势共同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文创领军人才。二是共同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库,促进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科教城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计划”等人才计划与常州大学的人才项目的融合对接。三是加大校地双方人才交流力度,在人才共享、人才互挂互聘、人才联合培养、人才智库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构建高端人才“联引、联育、共享”机制,推动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促进常州大学与常州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四是增加投入提升大学引进人才的竞争力,设立“常州市人民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基金”,根据其引进人才的学历给以市政府层面额外的安家资助;设立“常州市人民政府基础研究奖励基金”,对在常高校教师获得国家级研究项目给以市政府层面额外奖励;设立“常州市人民政府研究生奖学金”,以利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有利于对外宣传、树立常州城市形象。
第四,加大重大载体建设,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要重点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在孵化用地、物理空间、产业化科研平台、天使投资基金等创新创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高科技研究。依托常州大学现有高端创新平台,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展研究,力争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发展。三是组建工业研究院。组织协调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加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开发,提供设备选型、工艺优化、产线调整、信息化改造等整体解决方案,推进常州制造向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品牌化转型。四是支持原创发展。借鉴深圳市设立自然科学基金的经验,市政府设立推动科研成果在常转化的应用型基础科研基金,引导大学与地方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第五,提升常州大学综合实力,支持在常高校资源整合。随着新一轮国内“双一流高校”以及一些实力雄厚地方高校不断扩大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国内很多“双非”地方高校都面临着优质生源危机,一些综合排名靠后的高等院校生源势必受到波及。当前,一是学校层面,要审慎评估一流名校扩招对常州大学以及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工学院等在常高校带来的生源质量影响,尽早研究制定应对举措。二是政府层面,大力支持常州大学兼并整合市内的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持常州大学申办临床医学专业以及成立医学院,联系协调一所市内的三甲医院作为常州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同时建议拓展规划西太湖主校区,预留足够后续发展空间;规划建设常州大学附属幼儿园、常州大学附属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这样不仅有利常州大学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而且可以促进周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