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重点提案]关于聚力名校培育工程,引领在常高校与城市协同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1-09-29 浏览次数:  字号:〖
 


0007

民进市委

关于聚力名校培育工程,引领在常高校与城市协同发展的建议

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一座富有创新活力的城市往往拥有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当前常州正处于围绕省委三个走在前列、一个积极探索的要求,加快推进五大明星城建设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流水平的高校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为此建议,聚力常州大学的名校培育工程,深化省市合作共建,将常州大学打造成与常州国际国内地位相应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引领带动江理工、常工院等在常高校与城市协同发展,为常州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人才基础。

从国际国内经验看,许多世界知名的高等院校在国家和城市的产业升级中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持续辉煌,日本筑波大学与筑波科学城的崛起,中科大对合肥创新发展的引领互动,苏州大学与苏州城市全方位融合,这些都是城校协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典范。

常州大学是常州唯一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自建校以来,常大始终与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相伴共生,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文化创新、决策咨询等方面,城校协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从政府层面来看,一是认识不足,对接不畅,阻碍了城校合作的纵深推进。长期以来,片面地强调大学的科研、人才资源对城市的服务作用,如何发挥地方政府的政策牵引作用和综合协调优势,畅通城校沟通,支持在常高校发展,努力使在常高校成为常州文化、创新和精神的地标?这方面少有深入研究。二是制度不活,投入不够,制约了城校合作协同发展的成效。城校之间联动,基本上是围绕偶发性小目标,形式上是“一项目一对接”,没有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拉动企业投入的制度设计还欠灵活。

从学校层面来看,一是学科不强,人才不尖,制约了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学科专业布局的前瞻性、先导性还不够强;高水平学术团队和领军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紧密型科研团队缺失,高级别项目比重偏低,协同创新效能尚未充分发挥。学校对高素质生源的吸引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二是特色不显,契合度低,影响了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联动发展。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行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优势与特色不明显,与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围绕常州建设“五大明星城”和常州大学建设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这两个战略目标,常州市与常州大学实施“城校协同发展战略”,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具有十分广阔的空间。为此,特提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确立城校共建共享理念,建立协同发展对接机制。以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将“五大明星城”建设与常州大学创建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的建设视为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战略。实施城校协同发展战略,建立对接机制非常关键。常州市与常州大学共同将“城校协同发展战略”纳入双方“十四五”乃至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具体任务和责任单位。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与常州大学相关教学、科研职能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全方位协同对接机制,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

第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一是学校层面,推进学科与地方产业对接,深化常州大学学科创新链与常州产业链的融合,以优势学科集群推动培育高端产业集群。二是政府层面,积极引导常州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与常州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推进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服务企业发展能力与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第三,高端人才“联引、联育、共享”,带动城市创新发展。一是建立高端人才需求信息库,综合分析常州经济产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整合校地政策、平台等优势共同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文创领军人才。二是共同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库,促进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科教城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计划”等人才计划与常州大学的人才项目的融合对接。三是加大校地双方人才交流力度,在人才共享、人才互挂互聘、人才联合培养、人才智库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构建高端人才“联引、联育、共享”机制,推动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促进常州大学与常州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四是增加投入提升大学引进人才的竞争力,设立“常州市人民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基金”,根据其引进人才的学历给以市政府层面额外的安家资助;设立“常州市人民政府基础研究奖励基金”,对在常高校教师获得国家级研究项目给以市政府层面额外奖励;设立“常州市人民政府研究生奖学金”,以利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有利于对外宣传、树立常州城市形象。

第四,加大重大载体建设,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要重点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在孵化用地、物理空间、产业化科研平台、天使投资基金等创新创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高科技研究。依托常州大学现有高端创新平台,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展研究,力争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发展。三是组建工业研究院。组织协调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加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开发,提供设备选型、工艺优化、产线调整、信息化改造等整体解决方案,推进常州制造向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品牌化转型。四是支持原创发展。借鉴深圳市设立自然科学基金的经验,市政府设立推动科研成果在常转化的应用型基础科研基金,引导大学与地方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第五,提升常州大学综合实力,支持在常高校资源整合。随着新一轮国内“双一流高校”以及一些实力雄厚地方高校不断扩大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国内很多“双非”地方高校都面临着优质生源危机,一些综合排名靠后的高等院校生源势必受到波及。当前,一是学校层面,要审慎评估一流名校扩招对常州大学以及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工学院等在常高校带来的生源质量影响,尽早研究制定应对举措。二是政府层面,大力支持常州大学兼并整合市内的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持常州大学申办临床医学专业以及成立医学院,联系协调一所市内的三甲医院作为常州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同时建议拓展规划西太湖主校区,预留足够后续发展空间;规划建设常州大学附属幼儿园、常州大学附属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这样不仅有利常州大学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而且可以促进周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