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清建设模式
新型研发机构成立初期,国内一般有两种建设模式,一种是以“大量研发+孵化内部成果为主”的深圳、南京模式,主要依赖政府大量财政资金支持;另一种是以“少量研发、孵化外部成果为主”的武汉模式,以链接高校院所技术源头、转化其现有成果或对成果进行二次开发为主,等机构生存下来后再全面布局内化的技术研发,无需大量财政资金支持。
常州在加快推进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的初期阶段,可以结合两种模式,利用原有新型研发机构和平台,突出现有产业龙头企业的力量,形成新型研发机构空间载体上的集聚,同时重点打造面向未来的如数据科学、5G、区块链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平台型的新型研发机构。
(二)健全顶层设计
新型研发机构初期赢利能力差,存活率低,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为“伪新型研发机构”,因此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推动。建议加快健全顶层设计,学习深圳、广州、南京,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成立常州市委创新委员会,市区联动,强化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的协同推进。
1. 尽快研究出台综合政策体系。除财政支持外,研究制定包括用地保障、税费优惠、人才引进、科技金融、上市融资等新的专项扶持政策,特别是新技术、新产品在本区域内的首选首用,同时消除制约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制度障碍,使其在政府科研项目申请和承担、税收优惠、国有资产处置等方面,享有与传统科研机构同等待遇。
2. 根据类型和建设阶段实施不同扶持方式。在建设初期,给予一定的启动经费、办公用地支持,并与后续的目标考核和绩效评价挂钩;财政科技经费更多探索运用后补助和普惠性政策等方式强化激励作用,促进新型研发机构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
(三)聚焦产业转型
2020年7月,我市召开新基建发展推进大会,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在聚焦产业转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聚焦科教城、高新区等重点区域、“数据科学”“五新三高两智能”等重点领域产业,大力推进科技招商,分层次建设或引进新型研发机构;抢抓长三角一体化、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苏锡常都市圈、“新基建”等国家战略机遇,紧抓医疗、公共卫生、教育、公共住房、养老等“软基建”,加速集聚高端人才;聚焦数字化变革,加速传统产业转型,特别需要大力引进或筹建有关数据科学方面的新型研发机构,填补常州科技空白,赋能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四)完善金融环境
加强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组织的协同,引导国有创投公司加入,推动银行、证券、保险、创投等金融机构,突破现有产品和流程,实现跨部门、跨机构深度合作,开发符合新型研发机构特征的金融产品;设立专项资金,采取非财政资金购买科研仪器设备和软件经费后补助、风险投资后补助等多种后补助方式,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开展研发创新;以采取“母-子基金”投资方式设立的常州科教产业投资基金为范例,探索政府市级科创基金跟投由新型研发机构子基金领投的优势项目,发挥政府引导创新的目的,同时能够保证由市场主体来主导创新方向、检验创新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