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提案公开 >> 内容
 
关于以小剧场撬动文旅产业消费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2-02-19 浏览次数:  字号:〖
 

0120

丁华芬等3人

关于以小剧场撬动文旅产业消费的建议

  小剧场一头连着文艺创作、文化惠民,一头连着文旅消费、文化产业。近年来我国小剧场已形成规模,涌现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苏州江南戏剧节、乌镇戏剧节、南京“秦淮有戏”等众多现象级产品,衍生出小剧场戏曲、小剧场音乐、小剧场舞剧、创意剧、脱口秀、相声节目等多种形式,培养出大批优秀导演和演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培育和开发小剧场创作和演出人才队伍,打造精品剧目,促进剧场行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对完善全市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旅消费结构,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州的剧场演出主要以保利大剧院为代表的大剧场为主,这些剧场设备先进、规模庞大,但是从常州舞台市场培育来看,有很多不足:大剧场投资成本高,是作为全市地标性文化建筑而定位的,剧场功能较单一,难以实现复合消费市场,坐落常州北部,难以辐射其他区域,且缺少复合休闲慢生活的消费空间,很难实现“文化休闲”的复合消费市场,其次大型剧场门槛较高,难以孵化本土演出团队。
  而小剧场建设正好可以破解大剧场面临的这些问题:一是人力、资金投入比较低,可以充分利用畸零场所、口袋场地、旧有场地改造;二是可以融入商业区,提振区域休闲消费能力。如乌镇戏剧节除了大剧院,还有遍布在古镇中大大小小多个传统建筑改造的小剧场,来看戏的人在一张戏票之外,可以延伸到餐饮购物住宿多种消费领域。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周围是著名的老建筑和文化休闲区,特色文小店、特色餐饮众多,给观剧之前休闲、观剧之后聊戏留下了非常多的空间,而这张戏票其实就是吸引观众前来的一个由头。三是孵化小剧场能够夯实常州演绎基底。孟京辉的先锋戏剧就是这样一步步走来的,市场是需要生态建设的,并不仅仅是观众买几张戏票就能形成市场生态,主力观众的需求往往超越了“围观”,而达到了“参与”的层次。剧场市场发达城市拥有大量白领剧团、非职剧团,其活动就会更活跃,黏性更强,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和坚实的金字塔底。

  (一)培育剧场体系。小剧场一般至少需要3年的培育期,要给予政策支持,不能只算剧场本身挣不挣钱的经济账,要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区域品质、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品牌价值等溢出效应来全面、综合、长远地看,要算整体账。建议出台《常州市小剧场群三年行动计划》和《街区演艺实施方案》,初期以政府扶持和绩效考核的方式引领市场,整合各片区资源,统筹发挥现有专业文艺单位力量,与各板块、各平台公司联合,规划推出一批代表性的文旅演艺项目和演艺集聚区,与商业综合体、综合性街区、美食街区、旅游景区产生联动,向社区和群众周边辐射,更加贴近人群,打破传统演艺市场格局,走进市民的各类生活空间。
  (二)制定空间规划。小剧场的发展应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用好历史街区、园林景点、江南里巷、文博场馆等各种载体资源,重点在大运河沿岸等“条状”线路左右建设小剧场剧院,同时与城市街道相呼应,在相互带动下形成联动效应。利用存量建筑,老园区、老厂房、绿地游园等改造为新型剧场载体,此外还可与博物馆、书屋驿站、秋白书院等具有文学内涵的景区景点形成联动,串点连线成片,形成演绎片区。
  (三)形成市场联盟。打破小剧场间的发展界限,对剧目演艺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联动效应,围绕小剧场IP品牌进行统一运营,开发文创衍生品,在互联网主应用下加强网络管理,对接国内票务核心企业,开展小剧场线上线下销售、演出剧目线上线下宣传,吸引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戏剧作品等在常州首演、首映、首秀;开发小剧场多元营销,联合演艺网络科技企业,拓展线上渠道,以线下演艺、线上播出的方式进行传播,同时借助5G技术、全息影像、3D投影等先进技术,完善剧场演艺形式,形成剧场室内、室外相配合的剧目演艺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