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案
号
|
0317
|
提
案
者
|
张翀昊等4人
|
案
由
|
关于重视标准制订工作,提升我市制造业市场竞争力的建议
|
背
景
情
况
|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质量则是制造业的灵魂,而标准则是质量的标尺,完备的质量体系,可以清晰、明确的体现优秀产品的质量优势。
今年2月,常州市政府发布《关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要强化质量标准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夯实先进制造业质量基础”。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可以帮助常州市制造业产品实现质量透明化,增加企业投标优势,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常州地区制造业的影响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
问
题
分
析
|
然而,我国制造业虽然体量巨大,但由于发展现代工业的时间较短,因此标准工作由于起步较晚,只能优先保证基础安全领域,现行标准仅38907项,其中强制性标准2118项,绝大多数分布在卫生、环保、消防、食品等具有安全风险性行业领域;制造业领域的标准少,覆盖率低,且均为推荐性标准或准入型标准,仅能保证最低限度的安全风险,基本无法凸显产品质量水平。种种原因,造成了我国在制造业细分领域,标准资源极度缺乏的现状。
该现状对常州产业的制约现象尤其明显:我市制造业发展水平较高,特别是在产品质量上,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每年均有企业获得中国工业质量大奖。但同时,近年来,我市企业面临来自山东、浙江等地的挑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是在缺乏标准、缺乏认证的背景下,许多产品的质量优势很难凸显,致使很多行业陷入了“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既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也不利于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定位。
因此,针对我市产品,制订相关标准(分级标准),尽可能覆盖我市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对我市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既能凸显产品质量、促进良性竞争;更能够借助国家公信力,帮助企业巩固市场优势!
然而,要大量制订专项标准,并推广标准应用,为“质量强市”提供助力,目前仍然存在几个较大的限制:
1、认知受限: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大部分工业企业均由乡镇企业发展而来,企业对标准体系并不具备专业认识。因此,大部分企业主观上不具备“运用标准工具,凸显产品质量”的思路与认知;
2、能力受限:我市工业具备“大而全”的特征,细分行业众多,对标准制订的需求总量巨大;但同时,我市标准组织少,相关专家稀缺,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主要依赖周边城市的支持,因此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对工业产品形成大面积的标准体系覆盖;
3、资源受限:标准建设的长期效益明显,社会效应突出,是产业发展的基石。然而,常州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一项产品标准的平均成本约在10-20万元,制订周期在1-2年,无论是成本还是时间,都超出了一般中小企业的心理预期,对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形成了较大阻碍。
|
对
策
建
议
|
为凸显企业优势,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议鼓励具备质量优势的常州企业,开展分级标准建设;并运用政策工具,对企业制定标准、应用标准的过程中的普遍性困难,予以支持与鼓励:
1、面向企业家,组织专项培训
建议加强对企业家的专项培训力度,通过分行业、小群体、多频次、长周期专项培训,提升企业家群体的认知,让更多企业家对标准体系建立正确的认识,借助国家公信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2、支持本地标准化组织,大力引进标准领域人才与专家
苏州在十四五计划中,计划培养国标委委员20人,从根本上增强苏州标准建设能力。建议向兄弟城市看齐,支持我市标准化组织,积极吸纳、引进、培养标准化专家,重点支持我市本土国标委委员,提高本地标准化专家队伍;
3、对实施“标准战略”的企业,给与政策性支持
建议政府制订专项政策,分摊企业成本,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标准的制订与应用;特别是,建议在信保基金中单列产品,专项支持,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提高企业制订标准、应用标准的积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