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能源造车理念略“浮夸”。以对标抗衡国外品牌巨头为目标的一批国产新能源造车势力为例,近年来我国电动车普遍价格虚高。推崇加速性能参数,内饰豪华程度,高级音响大屏幕显示娱乐系统等,却很少掌握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如果国产新能源车长期比拼亮点只有庞大的车身和豪华娱乐的内饰空间,不是长期生存之道。
2、核心安全保障留“隐患”。日前,据网上数据显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一批车企的汽车召回计划,4万余辆因安全隐患实施召回的车辆中,纯电动新能源汽车超过33000辆。续航冬季低温环境电池衰减已是公认事实,碰撞事故甚至充电中电池起火的事故也颇受关注,小区自设充电车位周边环境安全保障有待规范,车机高度智能化导致的敏感信息泄露问题还缺乏相应法律规范,而国产品牌的车机系统稳定性堪忧。
3、新能源循环生态圈存“短板”。之前有提到常州目前已经探索出了一个以“发、储、送、用”为关键环节的新能源产业“大循环”优势发展格局。但补齐环保回收的短板被忽视,新能源车好比智能手机,内置海量数据,如何在回收交易环节确保数据安全,如果拆解报废又怎么规范二手电池流入下级市场被电动自行车,手机充电宝等行业合理利用,都是亟待解决理顺的问题。
4、盲目扩张地方政府防“踩雷”。目前有很多曝光的新闻调查发现,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企业还没卖一辆车市值就几千亿”、“为了圈钱虚假宣传PPT造车等骗局拖累地方财政”等问题逐渐凸显,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案件也已成为制约行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顽疾,如何防范潜在风险的酝酿爆发也是确保地方稳定的关键因素,毕竟车企规模不同其它,涉及厂房土地工人及配套产业链众多。
|